2022年市场起落,推动基因行业在2023年回归价值秩序:攻关硬核生命科技,服务核心应用场景,成为生物经济新动能。从IVD到基因治疗,从医学到农业工业,从自动化到数字化,未来三年是基因行业的黄金成长期。详见将发布的蓝皮书。
图:参与基因慧年度盘点的专家
(观点摘录进正文和蓝皮书,全文附文末)
2022年,基因检测全球范围得到大规模应用和普及,担当流调溯源和病毒鉴定等重任。另一方面,基因科技和产业与决策者和大众之间仍存在鸿沟,核心原因是市场秩序需进一步规范,不同方向和赛道发展成熟度参差不齐;同时,基因科技已建立核心技术及产业框架,是数字化生命健康的基础设施,应用不仅限于IVD,从医学到农业、工业、生态应用等。在产业与政策、资本在互为观望之际,我们回归本质的探讨:攻关硬核生命科技,服务核心应用场景,解决重大问题,成为生物经济新动能。因此,基因慧采访了43位政产学研用KOL(正文收录观点,完整内容见文末),连续第七年盘点基因行业。未来将结合更多的调研及数据发布《2023基因行业蓝皮书》(罗氏诊断、字节跳动、星云基因、基因慧等联合发布,欢迎更多机构合作)。一、本质:科技攻关、未来产业和民生保障系统安全、健康保障公平、技术出口基因科技在2021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产业重点方向,在2022年作为首个生物经济五年规划的主要方向,肩负科技攻关、未来产业和民生保障三重使命;在当下国际秩序不确定、新一轮经济周期、我国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要求的大环境下,将发挥重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基因科技的本质是数字化生命健康基础设施之一,基因组在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同时,与表观组、蛋白组以及表型组等逐步融合,正逐步构建生命多组学的科学框架、技术基础和产业生态。基因行业不限于IVD,现阶段包括基因检测、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和基因合成等四大方向,从医学不断延伸和深入,拓展到农业、工业和生态等应用方向。医学方面,除了应对重大传染病的核酸检测,覆盖多个省市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基因科技正在肿瘤早筛、靶向药用药指导(伴随诊断)、基因治疗等方面攻坚应用突破。同时,农业及海洋的分子育种,工业的生物合成等领域正进入关键的研发阶段。由于涉及生物安全且目前处于发展早中期,基因行业的安全和发展同等重要,应竖立核心的边界,特别是对终端服务对象——人民生命的敬畏,严格遵守遗传资源管理、数据隐私保护、生物安全等法规,开展第三方检测和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时严格遵守相关质量管理、安全评价、合规流程等,不传播和开展天赋基因检测等。在明确基因科技的本质和边界基础上,遵循发展的核心价值导向是科技攻关、未来产业发展和民生保障。过去三年,我国基因科技解决了上游的核心设备“卡脖子”问题,在单细胞测序、时空组学等领域引领行业,同时有很多基础设施及应用研发需要攻关;我国基因产业框架已基本完备,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级,未来将从To B到To C,从科技服务到临床入院、工业共建等方式,有望在2025(最晚2030年)突破万亿级规模;基于科技和产业储备,基因科技在重大传染病核酸检测、生育健康等方面助力重大民生健康保障,同时在系统安全、技术出口方面,正逐渐作为我国的新经济名片。- 系统安全:主要是指经济安全和公共安全。其中,经济安全包括供应链安全等;公共安全包括生物安全、食品安全、粮食安全等。基因科技在其中发挥着未来战略性技术支撑作用。
供应链安全,指的是生产设备、原料、数据库的自主性。2019年以来,我国已逐步实现核心设备及原料国产化,数据库方面仍在建设中。除了华大智造,2022年齐碳科技、铭毅智造、真迈生物、赛纳生物等也发布国产高通量测序仪;诺唯赞、翌圣生物、吐露港生物在酶原料崭露头角;中国十万人基因组计划、中国代谢解析计划ChinaMAP、十万例罕见病患者全基因组测序计划加速建设参考数据库。生物安全,指的是基于包含基因等生物数据,进行人类遗传资源和生物资源的管理、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生物技术研发风险评估等。2022年,相关制度正在制定或完善中,总体是政策利好;食品安全方面,基因检测在入境物种、动物源性成分、转基因、过敏原、环境DNA检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粮食安全方面,为响应一号文件种业振兴的精神,2022年基因和种业产业的合作快速推进,有望提升目前主粮产量和减少经济作物的进口依赖。- 健康保障公平:主要是指健全覆盖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特别是生育支持、老龄化应对、重大传染性疾病、肿瘤防控等。基因科技是其中的核心基础设施。
生育支持:包括孕前(重大遗传性疾病)携带者筛查、不孕不育检测、辅助生殖基因检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等。这方面已诞生贝瑞基因、华大基因、贝康医疗等上市企业,特别地,NIPT已覆盖深圳市、长沙市、天津市、河北省等地区全民筛查,且向阿联酋等海外国家输出民生工程的技术服务。老龄化应对:包括靶向药的伴随诊断(用药指导)、肿瘤早筛等。这方面已诞生燃石医学、诺辉健康、泛生子等上市企业,在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肝癌等方面上市了伴随诊断或早筛产品。目前正在技术进一步完善中,具有长足市场价值和战略价值。重大传染性疾病:包括病毒序列鉴定、流调溯源、病毒核酸检测,疫苗研发等。基因检测在大部分环节作为金标准,包含疫苗在内的基因治疗近年正在全球范围加速研发。- 技术出口:主要是指在实现高水平、深层次对外开放中,提高出口附加值。2022年我国基因科技在民生健康筛查、公共卫生、生物育种等方面加速向全球输出服务及技术。这方面典型企业代表包括华大、阅尔基因以及万孚生物、达安基因、金域医学等出口海外的核酸检测机构代表。
专利授权:随着市场的深入,2023年将进入核心技术竞争的阶段,加上国内政策引导,Liscense out(对外专利授权)将增多。基因行业目前典型案例不多,以阅尔基因为例,旗下的等位基因富集技术(BDA)在继2020年与ONT(奈米谱科技)公司签署专利许可协议后,2022年3月与QIAGEN公司合作开发新产品检测癌症基因组低频突变,2022年11月与数字PCR巨头Bio-Rad签订独家许可和产品开发协议。基础设施出口:对于亚非等地区快速响应传染病检测方面,我国企业以相对成熟的高通量测序平台、PCR平台及人才培训等优势,出口基础设施。典型案例是分布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火眼试验室”;万孚生物、达安基因、金域医学、迪安诊断、圣湘生物等通过试剂及检测服务出口,覆盖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含国内),提供120多款PCR仪,1.4万家PCR实验室,十几万PCR技术员;2013年华大与匈牙利Istenhegyi遗传诊断中心合作NIPT使得八年后NIPT覆盖率达到50%。合资公司:基于核心技术优势,与海外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加速本土化。例如,2016年,诺禾致源与新加坡生物技术公司AITbiotech共建合资公司NovogeneAIT,2019年、2022年先后参与新加坡万人、10万人(SG100K项目)基因组项目。2022年华大基因与沙特Faisaliah集团全资子公司Tibbiyah Holding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助力沙特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发展。更详尽内容和市场数据请见2023年Q2将发布的《2023基因行业蓝皮书》 《2023基因行业蓝皮书》开放合作
合作微信/邮箱:jiyinhui_1,lily@genonet.cn
《2022基因行业蓝皮书》发布会
《2021基因行业蓝皮书》发布会

二、现状与挑战:科技攻关和未来产业的大考核心技术、先进制造、肿瘤检测、基因治疗、农业育种、BIT近年伴随政策利好,全球范围的科研进展,华大、因美纳等龙头机构的发展,罗氏诊断、因美纳等海外企业本土化等因素,基因科技和产业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基础设施方面。但也需要客观认识到,对照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基因行业在核心领域仍有一定的差距。以下从核心技术、先进制造、肿瘤检测、基因治疗、农业育种、BIT等六个方面浅析进展和差距:核心技术:单细胞、时空组学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同时在人工智能(AI)数据挖掘、精细基因组组装、微生物组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基于三代测序单细胞,突破单细胞水平检测的检测范围限制。2022年汤富酬教授实现对可及性染色质的单细胞检测以及Mb级连续性的人类基因组从头组装;墨卓生物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推进高通量微生物单细胞基因组学平台建设。但是在单细胞生产体系仍需拓展,对标企业10x Genomics,国内头部企业包括华大基因、新格元等。在整体行业角度,单细胞快速应用场景需进一步挖掘。时空组学在转录表达定量同时记录了空间坐标,获得时间及空间维度信息而在2020年被Nature Methods 期刊评为年度技术方法。2022年5月,Cell官网以专题的形式发布了小鼠、果蝇、斑马鱼、拟南芥时空组学研究成果;同月,华大联合全球30个国家的105个科研机构成立时空组学联盟(STOC),STOC以专题的形式在Cell期刊发布了全球首批生命时空图谱(PMID: 35512705);6月,华大在重庆“金凤实验室”落地首个时空多组学病理研究中心;11月,华大STOmics®时空一体机及STOmics®显微镜亮相。未来,时空组学需要进一步蛋白组学、表观组学等结合成为全景式工具,匹配典型的应用场景。
基因组参考序列是所有基因技术开展的基础,我国早期参与1%人类基因组计划,但在长读长测序(三代测序)方面有较大差距。2022年4月,“端粒到端粒”联盟(T2T)的国际科研团队在Science期刊发布完成了最新的、真正完整的人类参考基因组(被命名为T2T-CHM13),填补最后8%的空白(90%来自着丝粒),其中依赖长读长解决了重复片段等挑战。AI数据挖掘是基因等生命大数据转化的加速器,我国基因企业早在2015年前后开始探索,但是近年投入不足,拉开差距。2022年7月,谷歌旗下DeepMind公司与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合作利用AI系统AlphaFold预测出超过100万个物种的2.14亿个蛋白质结构,几乎涵盖了地球上所有已知蛋白质,对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产生革命性影响。11月,Meta公司(前Facebook)开发的ESMFold通过看似毫不相干的大型语言模型成功预测了超过6亿个蛋白质三维结构,预测速度最高可达AlphaFold的60倍。微生物组是人体的第二基因组,我国微生物组研究聚焦科研以及部分美妆领域(例如优时颜及曾经的弘睿康),应用研究因资本市场受海外政策扰动而暂停。2022年,FDA批准首个微生物组疗法,由Ferring Pharmaceuticals与旗下Rebiotix公司开发的Rebyota用于18岁以上艰难梭菌感染(CDI)成人病患。基因慧认为,未来十年微生物应用市场将大于基因组,而我国微生物组产业基础设施还不健全,尤其是医学应用,目前头部企业主要关注益生菌、农业微生物组等。可关注标的包括量化健康、奥维森基因等。先进制造:在原料方面,分子酶进展较快,代表产品是为真生物联合研发首个获证的CRISPR诊断产品。国内分子酶与海外先进企业相比,需进一步提高产品丰富度。设备方面,华大智造在测序专利案中胜诉并开启美国市场。随着NGS测序技术专利到期,国内NGS高通量测序仪厂商陡增。齐碳科技在2022年开始交付首款可量产的纳米孔基因测序仪;而相比PacBio、Element等在长短读长并发,以及ONT的长片段单细胞测序进展,罗氏诊断、赛默飞数字PCR系统等,国内设备厂商仍需加大研发以及国际合作。肿瘤检测:肿瘤赛道历经从2020年“春天”到2022年的“寒冬”,核心因素是研发及营收不及预期(主要是Grail在2021年公布的CCGA-3数据以及国内相关上市公司的财报低于预期),目前集中在“后期”的MRD(微小残留病灶)检测和“早期”的肿瘤早筛。早筛方面,受诺辉健康首证的影响,早筛的获证集中在结直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包括上海捷诺生物、上海锐翌生物、武汉艾米森、北京艾克伦。国内已发布的早筛队列成果欠佳,大部分队列正在进行中,未有重大突破。核心因素是技术研发和资金支撑,需要发掘更多类型的标志物,开发自动化水平高、稳定性好的产品,拓展适应症,后者需“输血”进行更大规模的队列(对标Cologuard积累了超15万样本)。伴随诊断近年未有根本性突破。MRD方面正在研发中。基因治疗:细胞和基因治疗是2022年基因行业最热门的赛道,没有之一。2022年11月、12月,上海、深圳政府分别牵头先后成立细胞与基因产业联盟。其中细胞治疗在今年取得重大突破,3月基因治疗CDMO第一股和元生物登陆科创板。12月,康方生物PD-1/VEGF双抗以50亿美元授权给Summit,普瑞金生物以超2000万欧元首付款授权给CellPoint B.V.,以大资金吸引政策关注。尽管如此,基因慧认为,基因治疗在国内的产业发展更具可持续,亟需政策引导和支持,加速建立“测序+基因编辑+药物研发”的全产业链。其中基因编辑开发公司可关注邦耀生物、博雅辑因、辉大基因、新芽基因、本导基因、瑞风生物、正序生物等。农业育种:伴随今年的一号文件“乡村振兴”战略,农业育种在2022年获得市场加速。2022年11月,华大引进的云南大学胡凤益教授团队研发的多年生水稻完成首次收割,实现“一次种植,多次收割”,12月与北大荒食品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在育种技术开发方面,可关注北京康普森、清原农冠等,当前侧重点分别是畜牧业和农作物。从整体产业链上,技术比国际差距约5年,分子育种技术的研发及深入开展与传统种业的合作是重点。BIT:BIT指的是“BT与IT的融合”,这是今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之一,其中的DNA存储获得特别关注(详情见基因慧联合多家基因机构发布的《DNA存储蓝皮书》)。此外,与基因行业密切相关的云计算、数据挖掘等进一步开发中,包括华为云、腾讯云、字节跳动火山引擎等在2022年投入较大,主要集中在存储、算力和算法设计。相较AWS、Google云等,亟须BT与IT的联合,打通端对端的大数据存储、计算、分析和协作平台,开发出类似Galaxy的公共平台以及类似DNAnexus的商业平台。三、未来思考:战略市场的战略节点核心技术,常规化,战略资本,生态共建作为响应国计民生、面向未来产业的基因行业,正从千亿级跨越到万亿级市场,从服务跨越到产品,从样本密集型跨越到知识密集型,从2023到2025年,是基因行业的大考。特别是加强原创核心技术研发,开发满足核心应用场景的产品及平台,推进基因检测常规化,加速基因治疗产品上市,投入基因合成技术研发等。- 技术研发:在下游“内卷”之际亟须加速加大上游核心技术的投入,包括原创测序技术、设备的核心零部件(芯片等)及原料(高端酶等)、长短读长兼备、便携式测序仪技术的开发;肿瘤伴随诊断早筛方面,发展更多类型的标记物(例如MSI、RNA融合标记物)和并拓展适应症,除了发展测序技术,发展ddPCR,质谱等技术,基因合成等;基因治疗方面,除了生物技术公司的liscense out,鼓励药企的产品研发;加速携带者筛查和新生儿筛查的技术评价和上市,降低生殖健康成本。加速人工智能应用大数据挖掘(例如结构预测),分子育种的产业体系,成人细胞的基因治疗的引导和规范。
- 产品上市:产品研发应以解决重大应用、形成发展新动能为导向,例如民生健康、粮食安全、生物材料等。基础设施方面(含科研市场)推进自动化(工作站、一体机、便携式),扫清基因检测快速应用的最大障碍;临床方面,肿瘤MRD有望获批;医药方面,培育基因治疗载体平台同时引导基因编辑、碱基编辑等技术体系;其他方面,生物育种和基因云将得到进一步投入。
- 战略资本:资本2022资金大浪退潮,NGS行业整体步入理性发展阶段,但产业生态还不成熟。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天使母基金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的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建议出台政策引导战略资本助力企业分拆、重组和并购。华大集团分拆华大基因、华大智造以及未来的肿瘤、海洋等上市公司或标的是很好示范,早期如贝瑞基因分拆和瑞基因,近期如迪安诊断分拆子公司观合医药,世和基因分拆迪飞医学等。2023年预计头部企业加速并购上游核心技术企业,传统IT公司并购渠道型企业。
- 生态共建:首先,很多基础性工作需基因科研机构、企业、技术监督评价机构合作共建、共享,例如核心软件工具、参考数据库、大人群队列研究转化、临床表型信息专业采集和标准化等。其次,建议吸引海外学者、厂商参与市场交流、合作及良性竞争,避免“闭门造车”。再者,信息服务及咨询服务在企业、产业园发展到中期的战略支持将盼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连接政产学研用及协作方。
- 规范引导:目前技术发展和行业规范尚不协调,特别是实验室管理、产品评价、市场准入、标准指南等多方面。亟须出台遗传咨询体系的规范,明确LDT指南和准入,加速对肿瘤MRD的审批,引导肿瘤伴随诊断、大Panel、DTC产品的规范;在生物安全框架下有序鼓励基因科技的研发和产业化,切忌“一刀切”;在“人遗”管理趋于利好情况下,加速参考数据库和功能注释数据库的建设、评估与公开互认。
(由于篇幅及时间有限,更详尽内容和市场数据请见2023年第二季度将发布的《2023基因行业蓝皮书》;以下为基因慧专访43位政产学研用专家关于行业现状、趋势及建议的KOL完整观点。)
附:基因慧专访43位政产学研用专家的观点(完整内容)(排名不分先后,序号便于检索,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1. 张振翼(国家信息中心新兴产业处副处长)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向前进展,基因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期待各方同仁尽快在民生重点领域找到合适应用场景,解决重大问题,形成未来发展新动能。2. 黄杰(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体外诊断试剂检定所)
基因行业从上游平台技术、下游应用服务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应用领域,我国在测序仪、单细胞组学、生物合成技术、生物信息、测序技术临床应用、等方面已突显了发展和成绩。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目前国内外都还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基因行业相关技术和产品正在以更优质高效的方式服务人民群众。这种快速发展趋势对于产品、技术和服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基因行业发展迅速的今天,技术发展和质量监管、标准化体系尚不协调,表现在实验室管理、产品评价、行业自律、市场准入、临床应用等多方面。近两年下游应用服务发展有趋同的倾向,这和多种因素有关,但需要更多的工作去破解在创新方面碰到的困难。基因行业相关技术和产品拥有很多方面的突破性或创新性进展,在产品研发、评价、监管都需要全行业的利益相关方共同努力。部分基础性工作尚需基因组学科研机构、企业、技术监督评价机构合作共享,如核心工具和基础平台、底层生物信息技术、大队列人群数据标准化和共享以及公认的数据库等。
在标准化方面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牵头组建了医用高通量测序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期望在测序技术领域和全行业一起共同推动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希望通过行业协会、标准化组织、临床应用部门、监管部门通力合作,逐步建立相关标准、指南、共识。
祝愿基因慧更好地服务全行业!
3. 丁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教授)
基因行业的发展和振兴,将新的技术带入临床实践,使原来“门外汉”的临床医生越来越理解基因检测,越来越自如地将基因相关理念、技术、进展运用于日常临床工作中。由此,引发对疾病诊断、治疗、预后、预防以及发病机制的新思考,推动进一步研究,最终提高对疾病的诊治防治水平,使患者更多获益。罕见病尤其如此,近年来国际国内对罕见病的精准诊断以及新药研发等,几乎都可以看到基因行业发展的“身影”!4. 方向东(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
时值2022年岁末,随着新冠疫情防控“新十条”措施的逐步落实,历时三年的抗疫工作进入了全新阶段。之前超大规模、极高强度的新冠病毒核酸基因筛查,在有效地满足疫情常态化防控需求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支体量庞大、具备过硬专业素质的PCR分子诊断专业技术队伍。同时,对于国产化PCR、核酸自动提取等基因检测设备和相关耗材生产企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代表党中央再次强调“坚持人民至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位置,指明“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等奋斗方向;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在5月发布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提升基因诊疗等生物技术创新能力”的指导意见。可以预期,基因检测技术和产品未来仍然会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分子诊断行业能否从病原体核酸诊断的“明星”业务快速转回到疫情之前的遗传病产前筛查和肿瘤基因检测等市场仍然值得关注。目前还普遍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等行业标准缺位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围绕肿瘤等重大复杂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需求,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专项今年正式立项“临床高通量基因检测全自动一体化系统研发”等项目,对于医疗机构利用全套国产化设备实现“去中心化”的院内自主高通量基因检测分析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此外,公共卫生和医疗信息等健康大数据的智能化解析在病毒溯源、药物研发和精准医学等方面的成效令人瞩目。由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建设项目获得发改委正式批复在张家口开工建设;目前已经上线运行的组学数据库GSA归档数据量逾18PB,成为SpringerNature、Elsevier等国际大型出版集团认可的基因组学数据源;同时承担科技部委托的我国人类遗传资源信息管理备份任务,有力保障了国家人类遗传资源数据的主权和安全。未来健康大数据的安全、标准、治理和共享等“BT-IT融合”应用生态体系的构筑与规范,还将有赖于政府部门、卫生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技术企业的通力合作与协同攻关才能如期实现。
5. 周文浩(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
新生儿筛查一直是许多国家公共卫生项目的一部分,重点关注在儿童早期发病并有既定治疗方法的罕见疾病。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在儿童罕见病临床应用的认可和普及应用,全基因组测序(WGS)对于遗传性疾病的早期筛查也开始备受关注,其应用开始从面向罕见病患者的诊断到面向健康人的筛查和预防。“可治疗”的遗传性疾病的数量正在迅速扩大,WGS将进一步引领临床开展积极探索,针对可以治愈、预防或减缓病情进展的儿童早期发病新技术加速突破。随着WGS 新生儿筛查的大规模应用,通过建立一个共赢共享的合作机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必将会建立一个世界级的儿童遗传病数据库,可以在新生儿期开展罕见病的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和护理。6. 于文强(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肿瘤DNA甲基化检测领域目前正迎来快速发展阶段。从去年开始,在新的癌种、新的检测方向上迎来越来越多的获批产品,显示出肿瘤DNA甲基化检测领域正越来越受到认可与关注,临床认可度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甲基化检测仍然存在一定问题。首先,甲基化检测位点存在同质化问题,从而使得检测肿瘤类型较为有限,以目前国内获证产品来看,集中在结直肠癌产品为主,更多的临床需求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开拓全新肿瘤类型、效果更好的标志物是未来甲基化检测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另外,甲基化检测技术存在流程较为繁琐、稳定性不高等问题。现有检测包括NGS、PCR、质谱等,商业化产品以PCR检测技术为主,但因其重亚硫酸盐处理环节的存在,导致样本检测可重复性较差,从而可能带来临床检测结果的不稳定性。同时,重亚硫酸盐处理自动化水平低,大规模推广情况下难度较大。因此,未来检测技术的发展需要更简便、自动化水平高、稳定性好。
上海奕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创肿瘤特有全癌标志物,其特点是所有肿瘤细胞所特有甲基化而正常细胞无甲基化的情况,从而能很好地实现肿瘤检测目标。通过超过70000例临床样本双盲验证,可实现单一标志物检测25种肿瘤,覆盖肿瘤检测全流程,实现肿瘤检测一网打尽。同时,开创性地建立无需重亚硫酸盐处理的PCR检测方法-MeqPCR,极大提升了甲基化检测稳定性、便利性,从而能够实现检测的全自动化。奕谱生物通过将全癌标志物与Me-qPCR的完美结合,从而实现甲基化检测领域的全新突破。从2023年来看,伴随着国内LDT相关细则的推出及实施,甲基化检测产品及服务的影响力将持续扩大,暂时未获证的产品亦将迎来其良好的市场机遇。在这一大背景下,持续具备创新研发实力的机构、公司所提供的产品会越来越有竞争力。
7. 卢大儒(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
2022年极不寻常,基因行业的发展与其他行业相比,备受关注,所有百姓通过核酸检测认识了基因检测;基因科技涵盖的领域却不仅是测序和检测,细分领域的实际状况受外部环境影响而发展得参差不齐。基因是生物医药的源头,基因医药从经典的基因工程药物,到近十多年的基因检测与诊断,到现在全面发展,特别是细胞基因治疗(CGT)发展迅猛,成为基因行业热点。继白血病的CAR-T细胞基因治疗临床应用以来,实体瘤CAR-T以及其他免疫细胞CAR也在快速临床研究中;多款溶瘤病毒和基因治疗产品也在不断取得临床成功;mRNA新冠疫苗促进了mRNA药物的发展,多种mRNA的肿瘤疫苗、传染病疫苗以及疾病治疗药物进入临床研究;小核酸药物也由于GalNAc修饰技术突破引领了siRNA药物的飞速发展,多种疾病药物获得上市批准;遗传病基因治疗捷报频传,不同形式不同疾病的基因治疗均取得突破,上海邦耀生物开展的全世界首次基因编辑治疗重度地贫成为我国该领域的重要突破,基因治疗的热潮已经到来。国家高度重视基因行业的全链条的整合,从卡脖子技术到临床应用到政策法规;国家自然基金委布局了新农业领域关于生物育种、基因和细胞治疗的相关重点项目;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促进生物医药发展,上海市在年底专门出台了促进细胞治疗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等相关政策,推动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化,这一领域也是最有可能成为全球“领跑”的行业。相信经历了寒冬的2023年必将迎来基因产业更加明媚的春天!
8.袁慧军(华西医院罕见病研究院院长)
2022年可能是我国进入“人人基因组”时代的元年。测序成本的显著降低和生物信息分析能力的显著上升,推进了基因组领域的科学研发和临床转化。完整版参考基因组、蛋白质结构解析、量子模拟、精准基因组调控、靶向基因疗法、空间多组学和基于CRISPR的精准诊断技术研发等前沿技术领域,均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目前,我们仍然缺乏国家级的生物医学大数据基础设施和系统性共享信息资源;缺少基因行业应用领域的专家共识;缺少遗传病专病数据库和知识库; 缺少高质量开放性的中国人群参比基因数据。
未来,将通过全社会的参与,进一步加强我国大人群基因大数据的积累,提高基因组数据的多样性和代表性,整合多源数据和新技术,支持更快更全面的中国大人群基因组检测,推动下一代诊断和临床研究工具的开发,包括多基因风险评分系统、药物发现方法和智能临床试验平台。全生命周期个体基因组数据解读能力的提升及遗传咨询体系的建设将进入快车道。
9. 邢金良(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基因诊断前沿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成为生物医药产业世界竞争的主战场。随着市场需求迅速增加,近年来基因诊断前沿技术迅速在全球崛起,基因诊断前沿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成为生物经济的新突破口和增长点。临床基因诊断也将在未来3-5年进入爆发期,行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根据知名投行PiperJaffray预测,到2026年,以基因检测技术为核心的液体活检将在全球达到326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包括肿瘤领域286亿美元、无创产前诊断20亿美元。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迭代,肿瘤检测将进入更加广泛的应用场景,这一数字将实现几何式增长。然而,由于上游受限于国外企业,基因诊断在中国市场的应用一直存在着“供应链(成本)国外市场定价、应用端(收入)中国市场定价”的倒置商业结构,导致定位于应用市场的企业及终端产品利润微薄。为争夺生物医药产业世界竞争的主战场,2015年科技部首次召开“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会议”,并计划2030年前拟投入600亿元发展基因诊断前沿技术。“十四五”规划中,政府又多次提及要把基因检测作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快速推进基因检测在重大疾病早期筛查、个体化治疗等方面的临床应用。
因此,提升我国在基因诊断技术开发、转化应用领域的创新能力,促进基因诊断技术及相关领域之间的交叉合作,培育基因诊断技术学科群的人才实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诊断新技术,既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又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10. 马端(复旦大学出生缺陷研究中心副主任)
在2022年年底谈基因行业的现状,无法避开新冠核酸检测。2022年是新冠疫情的第三个年头,也是最让人无所适从的一年。基因行业参与核酸检测的公司尽管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也受到了很不公平的待遇。“木秀于林,风必吹之”,核酸检测公司的确在这三年出了风头,但并不像吹毛求疵的人所想的那样。如果只高调抨击核酸检测公司所谓的“暴利”,不去思考核酸检测带给民众的裨益,不去体会核酸检测人员的辛苦以及背后的成本垫付,这是值得我们反省的。尽管新冠病毒的变异不断挑战人们的认知,但基因行业前进的步伐并没有放慢。国产测序仪接二连三地亮相,打破了进口测序仪的一家独大。虽然占比甚低,但日积月累,国产品牌会最终胜出。2020年2月25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向社会发布了新职业“出生缺陷防控咨询师”,遗憾的是迄今尚未开展系统培训、考试与颁证,更不用谈“遗传咨询师”职业的落地!没有国家层次的认证,遗传咨询难以推进。相对于基因检测在临床上的快速应用,专业遗传咨询人才的缺乏更应受到重视。
应对遗传疾病的根本出路还是在基因治疗。近年来,进入临床试验的基因治疗项目越来越多,每年也会有获批的基因治疗药物给大家带来惊喜,但距离众多遗传病类型患者的需求相差甚远,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价格也让患者家庭难以承受。期待国家药监部门出台更加接地气的政策,让从事基因治疗研发的科研人员及机构,能够更加高效推动基因治疗方案走向临床,助力万千等待的遗传病患者和家庭。
11. 孙路明(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胎儿医学科主任)
随着分子遗传诊断技术,产前影像学技术及宫内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产前筛查诊断的目标疾病不再仅仅局限于严重的遗传疾病及结构异常,还包括复杂性双胎/多胎、母儿血型不合、感染等所有可能影响胎儿健康的疾病。筛查及诊断的目的也不再是发现严重的出生缺陷终止妊娠,而是在精准诊断的基础上为宫内患病的胎儿提供专业的遗传及胎儿医学咨询,合理化的宫内治疗及基于“多学科协作(MDT)”的产前-产时-产后的全程管理,给患病的胎儿带来“新生的希望” 。宫内治疗从开放性走向微创。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基于精准诊断基础上的基因治疗。
12. 姜艳芳(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基因诊断中心主任)
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我国基因检测领域将迎来又一个高速发展期。随着我国教育水平和平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以及重大疾病造成的高额经济负担逐年加大,促使人们优先考虑将包含消费级基因检测和癌症筛查在内的更先进的检测应用于自身的预防及健康管理。以肿瘤基因检测为例,我国肿瘤基因检测处于行业生命周期中的成长阶段。基因检测产品在肿瘤防控方面应用的日益广泛,以基因科技为代表的精准医学检测将是肿瘤防控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消费级基因检测和癌症筛查基因检测已经逐渐成为各大医院体检中心的必备检测项目,在健康管理市场中的比重正在逐步加大。2022年,中国上市了23款抗癌新药,覆盖肺癌、乳腺癌、胃癌、胆管癌等难治性肿瘤,也有包括神经母细胞瘤等在内的抗肿瘤药问世,也将进一步扩大基因检测的受益人群,带动行业发展。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发布16种遗传病的临床实践指南,也相继出台了遗传病基因检测规范指南。大量遗传病MDT模式的建立及18种药物的获批,快速推进了遗传病领域的飞速发展。
2022年,“呼吸系统感染中宏基因组测序技术临床应用与结果解读专家共识”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相继在《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和《中华儿科杂志》发布,“中国实体器官移植手术部位感染管理专家共识”也将mNGS检测纳入推荐范围。随着NGS测序成本的继续下降,mNGS与tNGS两种技术在病原体测序领域将齐头并进互为补充,进一步推动感染快速诊断的普及,指导临床精准的抗菌药物选择,有效遏制细菌耐药。
2022年美国药理学会(CPIC)更新了关于心血管用药、精神类药物和抗肿瘤药物基因组学的指南,为临床提供了越来越有价值的证据。未来药物基因组学目标就是将更完善的基因组学数据与临床疗效联系,为不同患者群体的提供最优药物种类组合和剂量调整方案。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基因检测的格局也在发生着转变,从几年前的第三方检测公司做市场的主导慢慢向医院引进商品化试剂盒进行本地检测本地分析的IVD模式转变。本地检测拥有其独特的优势,医生和患者沟通病情,和医技沟通适合患者的检测内容。检测的质量更加可靠,报告的周期更加快速,报告内容更加清晰,检测的数据更加安全等等。
2022年是国产设备试剂高速发展的一年,越来越多的医院,第三方公司将技术平台转移到国产平台,不但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设备厂家和使用方的响应率,使用起来更方便,处理问题更快捷,也大大促进了国有化的进步。相信明年随着疫情的慢慢消散,基因行业会迎来井喷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检测项目会获批,落地,检测的内容会更丰富,价格也会更亲民。
13. 王桂林(耶鲁大学基因组分析中心副主任)
新的一年将继续是空间多组学,包括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乃至于表型组学发展和成熟的一年。10x Genomics 在这个领域也继续处于领跑地位。它的高通量测序基础上的Visium 系统可以从常规组织切片开始,进一步优化了整个工作流程。另一个值得期待的是高分辨率的芯片,可以达到小于10微米,接近单细胞水平。10x Genomics 的显微成像技术基础上的Xenium 系统也在今年末开始在一些研究所安装使用。Xenium 有亚细胞级的分辨率,可以同时检测试三百到四百基因。这将提供很有价值的空间基因表达分布。14. 沈亦平(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遗传代谢中心实验室技术主任)
在合因教育主办的2022年“遇见.预见”开年演讲(2022年1月2日,和君小镇)中,我对基因组技术的应用做了近未来的预测,认为综合性携带者筛查是基因检测行业的增长点,这一年我们在防疫的背景下渡过,我们还是高兴地看到综合性携带者筛查这个概念和产品已在临床上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来自临床一线的数据,进一步支持综合性携带者筛查在中国人群中的临床有效性和功效性。来自全国生育健康遗传关怀合作联盟成员单位的数据表明,全国不同地区的筛查结果表明夫妇在同一基因上携带致病变异的概率达10%左右,通过在备孕/孕早期夫妇中普及遗传咨询及孕前/产前的综合性携带者筛查,可以避免2-3%的遗传病出生率,这些循证的数据有力的证明了综合性携带者筛查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有效疾病预防措施,是基因组医学在群体水平发挥作用的有效展示,证明着精准医学的重要性、必要性与可行性。从事和关心医疗健康的朋友、同道们都知道, 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在推进精准医疗、精准健康方面的临床应用是医学中最具活力和前景的领域之一。2020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的基因组学和精准健康圆桌会议(the Roundtable on Genomics and Precision Health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在近15年的工作基础上,广泛采纳多样化的利益相关方的建议与意见,建立了一个中立性的战略规划机制,圆桌会议探讨了如何将具有循证依据的基因组学新发现、创新新性地应用以服务于人类健康,如何确保公平获得基因组学和精准医疗技术,以及健康工作者如何与民众开展有效的沟通,让公众了解基因组学和精准健康的重要性。圆桌会议的报告于2021年底发表, 提出了高度概括的新的结论与总目标:所有人都受益于基因组学的精准健康(All people benefit from genomics for precision health),这是一个我们都需要为此努力的目标。
在2021年,世卫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博士成立了科学顾问团, 以帮助WHO确立科学议程。在他们的第一次会议上,顾问团专家就达成高度一致的共识, 确认了基因组学作为这个报告的焦点, 一致认为:基因组学对个人和公众健康具有最为重大和广泛的益处。WHO科学顾问团于2022年发表了以“加速基因组学对全球健康的可及性”(Accelerating access to genomics for global health)为题的纲领性文件, 倡导“无论经济条件的好坏,当前和未来的基因组技术应用对于改善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和民生都是非常关键的”。
历史的车轮依然滚滚向前, 展望未来, 我们合因教育有更坚定的信心继续推动基因组医学在临床与人群中的实践, 一方面我们将继续为专业队伍(临床医生、群医生、遗传/基因组咨询师等)的培训而努力;另一方面也将面向民众的疾病主动预防、 主动健康理念作更多的宣传与科普, 帮助并指导民众识别和实施靠谱的科学的健康保障措施;再一方面我们将继续促进基因组医学实践所必须的基建 (规范建设、队伍培养、知识库/数据库建设),基因组人群大数据临床相关性研究、政策制定、民众动员等方面的顶层设计与实施,助力健康中国策略。
15. 姚宏(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产前诊断中心主任技师)
2022年即将过去,2023年即将到来。基因检测用于出生缺陷防控已有十余了。从NIPT开始,全国从染色体非整倍体筛查扩展到基因组异常筛查NIPT plus到近年部分三方检验与部分医疗机构开展了单基因病筛查,走过了运用与管理深度整合的过程。现在,这些技术在临床运用中已有了成熟的经验。在NGS技术推动下,遗传病诊断也同样走过了研究与运用的过程。从Panel,WES到WGS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诊断效率的期望及VUS(意义未明的变异)的解释仍然困扰着临床医生与病人,我们急盼着遗传病诊断的新方法与新理念,特别是在胎儿出生缺陷防控中能有一种或多种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法,除了加强遗传咨询医师的培训,使遗传咨询医师专业素养、水平能力达到规范化、同质化外,还需要我们从遗传规律上去找到答案。什么是下一个阶段遗传病诊断与出生缺陷防控的有效手段呢?可以预期的技术应该在多组学研究与应用上面。利用多组学检测与机器学习等模型的构建,将表观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等层面信息纳入证据模型,也为出生缺陷相关的筛、诊、治新靶标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案。因此,未来我们将集中力量进行多组学参比数据库的构建、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分析模型等多个方面突破,进一步构建出生缺陷的精准防治体系。
16. 刘红星(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执行院长)
健康为生命之本,分子诊断产业化任重道远,基因测序技术突飞猛进,生命信息的精准解读是精准医学的核心。至2022年,几乎世界各国都不得不接受了与新冠病毒共存的人类命运。新冠病毒不是流感病毒,新冠感染与流感虽有相似但并非同种疾病。虽然新冠病毒致病性在持续减弱,我们不需要也不应该过于担忧和恐慌,但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仍将持续,并将与人类达成一个新的平衡与共存状态。新冠抗疫中基因测序和PCR核酸检测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阳性率增高,基因检测因流程复杂、自动化程度不足带来的效率问题凸显。在PCR、基因测序等分子诊断底层技术发明并基本成熟之后,在大规模产业化应用过程中,还需要很多解决复杂流程集成化和自动化的工作要做。2022年,第二代和第三代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持续进步,新品牌、新技术、新产品都在快速增加,产业化应用的底层技术条件越来越成熟和完善。2022年更新的世界卫生组织第五版(WHO-HAEM5)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指南和血液肿瘤分类国际专家共识(ICC-2022)中都更多肯定基因组分析的重要性、纳入了更多基因指标,并且国际专家组于共识之外单独撰文(PMID: 36001803; 36130297)强调了基因组分析用于血液肿瘤临床决策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见。
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进展,大大减低了数据产出成本并且促进了技术普及。一方面,基因相关医学研究突飞猛进,数据库中已有海量疾病和健康相关的基因信息,并且仍在在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获得患者个体基因组大数据的可及性越来越强,很多临床患者的病情也亟需有效鉴定他们基因组中的关键异常指标,以获得更加的诊断和治疗。但高通量基因的测序实验流程和结果解读的复杂程度都远超PCR核酸检测,在临床应用转化方面充满了更多挑战。基因组序列如同生命天书,测序仪如同打印机,在书很大程度上可及之后,如何读懂书成了更大的挑战。对于指导临床诊疗决策,获得患者个体化的基因组大数据是分析的前提,基因序列中疾病相关信息的精准解读已成为精准医学实现的最大挑战和重要组成部分。
17. 张文庚(华西医院精准医学中心研究员)
2022年的现状:1)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病原微生物检测(包括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多种病原微生物PCR法检测、便携式DTC微生物检测等)迅速出现和增加,并逐渐在一些医疗单位实现本地化检测,推动了该领域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2)随着人们对基因检测益处的认识不断提高,肿瘤临床基因检测尤其是肿瘤大panel基因检测进一步增加,对临床肿瘤的辅助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3)基因检测的LDT模式和医保政策开始在部分省市实施,助力该行业的快速发展。
2023年趋势:
1)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进一步发展,宏基因组检测技术优化报证,靶向微生物基因检测技术逐渐增多,针对微生物基因功能和耐药性的检测迅速发展,三代测序技术临床应用逐渐成熟。
2)医疗机构独立或者与生物技术公司合作开展LDT基因检测增多,更加全面的基因检测方法(例如DNA+RNA,甚至基因功能)逐渐完善并应用于。
3)临床肿瘤早筛、早诊技术仍将是热点,但大多数仍将处于研发阶段,部分将开展临床验证实验,真正的临床应用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4)随着基因检测逐渐纳入医保,检测价格将会下降,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也将推动更优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对相关方的建议和期待:
细化不同高通量测序检测指南,规范基因检测行业标准,制定基因检测的LDT政策,逐步将重要的基因检测纳入医保。
18. 顾卫红(临床医学研究员/临床遗传医师/神经内科医师,顾大夫工作室创建者)
基因测序技术飞速发展,数据分析技术随之发展,但是临床应用过程中各环节发展不同步,短板主要出现在几个连接环节:1)检测技术的优化组合;2)临床表型信息的完整准确采集和标准化;
3)数据整合和有序共享;
4)遗传咨询。未来基因行业的健康发展,亟需补短板,促进生态体系的升级进化。
19. 王奕鸥(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创始人)
过去一年,病痛挑战基金会在服务罕见病患者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有许多新发现的超罕见的疾病越来越多,我认为这与罕见病诊断技术与能力的提升,及罕见病整体认知的提升密不可分。期待诊断之后的治疗,也可以借助基因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诞生更多创新解决方案。相信对于罕见病诊断与治疗的突破,受益的将不只是罕见病群体。20. 姜傥(迪安诊断高级副总裁、晓飞检创始人)
大疫三年,核酸检测相关企业,从上游的试剂设备生产,到下游的检测服务,在疫情中都经受了“压力测试”,发展迅速。随着新冠核酸检测的逐步退场,如何将疫情期间积累起来的优势转型为持续发展的机会,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分子诊断行业的重要话题。首先,基因检测在临床应用场景的进一步拓展会是变化方向 PCR技术已经被证明是感染性疾病大规模筛查和确证的重要工具。然而,针对疫情快速崛起的供应链,包括:120多款PCR仪,1.4万家PCR实验室,十几万PCR技术员,显然需要寻找新的出口。市场将会有哪些应用可以承接和消化蓄积的潜能?这里以肿瘤早筛中的宫颈癌HPV检测为例,就需求侧而言,我国(已经有性生活经历的)15-19岁年龄女性的高危型HPV感染率已经达到31%,宫颈病变患者感染率为 82.43%。根据筛查指南2022年我国约有3.98亿适龄女性需要接受筛查,其中约1亿人未被“两癌筛查”项目覆盖。从供应侧来看,截止2021年9月,药监局官网注册数据显示目前有48家IVD企业的95个HPV产品获批。相信,在众多的临床应用场景中,我国的基因检测行业会找到更为广阔的空间。第二,技术平台的不断升级是分子诊断行业的未来。荧光PCR技术,以其快速简单为优势,但其检测位点单一,覆盖的还只是少数基因/位点、明确靶向的低通量领域。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拓展,以及我们对基因与疾病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中通量基因检测(以核酸质谱为代表)的技术,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大规模进入临床检验科,尤其在LDT政策落地的今天。我们的临床科学家和检验专家,将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开发并打造出一系列针对性、适宜的诊断panel,在疾病风险预测、复杂性疾病诊治、分子分型、用药指导、复发追踪及预后判断中,发挥其一次性检测多基因、多位点,精准、微量、快速、便宜的诊断价值。高通量测序技术仍将一方面在基础和临床科研中,持续发挥其特有的高通量、非靶向的价值。另一方面,将不断在临床应用场景中寻找像NIPT一样的“杀手级应用”,并不断降低测序成本,更接地气。单分子测序技术正在快速地自我提升与完善中,相信中国在单分子测序方面会“弯道超车”。随着单分子测序技术的日臻完善,它们会找到更多的、适宜的临床应用场景。未来几年内,由其所催生的基因检测行业的应用和发展不容小觑。与此同时,单细胞测序、空间组学等都在积极布局和发展,未来基因科技领域仍将一片欣欣向荣。
第三,创新是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点 相信,目前中国的基因科技相关产业都在思考,疫情过后留给了我们什么?哪些是我们的真正核心竞争力?哪些短板是我们需要攻克和突破的?哪些正在卡着我们的脖子?源头研发,关键原材料、芯片,关键试剂,关键仪器零部件……我们的下游应用做得很快,也很卷,产能早就超出了市场的需求。能否在这个有利的时机,做好战略策划。潜下心来,做一些创新的布局,做一些核心技术的突破,会是很多上游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点,也是未来中国能够在全球引领基因科技领域的重要保证。
21. 范建兵(基准医疗创始人兼CEO)
癌症早诊早筛领域,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无论是技术还是产品层面,2022年都没有太多大的突破和进展。但整个行业更趋理性,回归到产品的社会价值、卫生经济学价值。这一年,我们很高兴看到无论是NGS,还是ddPCR,质谱等技术平台及企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诊断产品的应用开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展望2023年,我们可能会看到: 1)更多的横向(早诊早筛公司之间)和纵向(上下游,包括技术平台公司、产品开发公司、渠道公司等)的整合,以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劳动,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
2)LDT的落地:目前上海、广州等城市明确要做LDT相关试点的探索,这将大大促进癌症检测行业的发展;
3)PCR-based IVD 产品报证还会如2022年一样热闹, 但NGS-based 早诊早筛产品IVD报证 – 在经过前几年的积累之后 – 也许会进入一个提速期;
4)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产品)会积极探索出海的机会;
5)癌症早诊早筛产品的应用场景会逐渐从临床(医院)推广到体检、保险等领域,因为这才是早筛产品的真正的支付端, 这才是癌症检测行业的星辰大海。
22. 罗飞(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
一、底层技术——生物上游制造与生命科学工具在过去数年,生物产业上游供应链和生命科学工具的国产化率不高,市场基本都是海外公司垄断,部分细分领域国产占有率甚至不足10%。中国有迫切解决这些领域卡脖子问题的现实需求。近几年政策也不断给予支持。从另一个角度,上游的投资机会来自于下游的繁荣。以分子诊断为例,应用场景经历了生殖、肿瘤、感染等几波浪潮。短短数十年时间,分子诊断孕育了巨大的市场,诞生了众多上市公司。目前面临下游场景再拓展的瓶颈,加之资本环境的低迷,上游的投资机会日益凸显。
近些年我们也在这一领域持续布局,但上游与下游的投资逻辑不太相同。
以华大智造为例,底层工具的门槛更高,测序设备包含了生物学、化学、光学、MEMS等多领域的交叉,其中有大量专利门槛,同时又有很多knowhow。在后续的生产工艺设计、批间稳定性等方面也有众多考量。这对于公司的团队的专业复合能力、持续融资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华大智造具备了众多条件,顺利完成产品开发并登陆资本市场。目前,华大智造已经成为国内头部企业,正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底层工具赛道依然包括了大量投资机会,比如基因合成设备、高端上游酶等。
二、过往需求的新突破——基因治疗拓展新技术和新应用、合成生物学开始商业化浪潮
1、基因治疗拓展新技术和新应用:CRISPR技术的发明为基因治疗带来了基础,这技术直接满足了众多罕见病的长久以来的需求,给这些患者带去了希望。去年基因治疗还面临安全性和监管层面的不确定性,今年各个载体平台的基因治疗公司都迎来令人欣喜的临床进展。同时,近期涌现的新技术比如碱基编辑等将拥有更好的扩展性,不需要断裂DNA双链即可完成编辑,安全性更高。除此之外,先导编辑等都是可以实现更安全、更高效的选择。更重要的是,我们近期发现了国内基因治疗公司开始了更多适应症的探索,新的大适应症将把基因治疗技术带向更为广阔的市场。
2、合成生物学开始商业化浪潮:麦肯锡预测,70%化学工艺制造的分子未来都可通过合成生物学方法满足。合成生物学与机器学习和自动化的结合有可能彻底改变生物工程。生物科技(BT)和信息科技(IT)的融合交叉将深刻影响人类未来发展。合成生物学被认为将有望引领第三次生物科技革命,将可能为人类面临的医疗、能源和环境等重大问题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松禾医健团队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已经布局了十多家家企业,包括上游基因测序领域的华大基因、华大智造和安序源,化工、医药及中间体领域的蓝晶微生物、瑞德林生物和欣贝莱生物,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的博雅辑因、华大吉诺因、恒瑞源正和源兴基因,微生物药物领域的零一生命等等。
三、新需求的诞生——DNA存储的探索
DNA存储是一项全新的应用,充分融合了IT和BT,目前已经有相关的公司开始萌芽。但也有一些挑战,一是合成过程中单步反应效率无法达到100%,且会出现错误,导致难以形成比较大的片段;二是存在高通量平台技术攻关的难点;三是合成耗时且昂贵,化学合成法会有一些污染;此外,IT层面的编码/解码也面临较大的挑战。国内公司侧重于合成技术及编解码方案的开发,但目前产品或服务的盈利模式要具备一定的商用规模才能跑通。虽然目前还面临很多技术问题和商业问题,我们一直保持着关注这个新方向。
23. 谢丹(齐碳科技联合创始人)
2022年,基因测序行业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今年4月,T2T联盟首次破译了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填补了空缺20年的“8%”。今年5月, 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出炉,明确提出加快发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推动以单分子测序为标志的新一代测序技术创新。今年10月,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研究“古人类基因组”的瑞典科学家斯万特·帕博,世界科学最高奖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基因技术领域······回顾2022年,我们欣喜看到,从科研突破到国家政策再到世界最高成就,整个基因行业都朝气蓬勃、未来可期。伴随基因测序技术创新发展与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基因测序技术已经成为支撑前沿生命科学研究、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关键基石。2022年,在行业上游,不同原理的测序技术共生共荣,以纳米孔测序为代表的新技术在商业化过程中展露头角,全自研的国产纳米孔测序仪凭借其长读长、实时快速、小巧便携等优势,正在快速打开市场空间。而在行业中下游,上游的技术升级也驱动中下游科研和临床领域不断开拓新的应用场景,带动全产业链发展扩容。展望未来,我们相信,一方面,基因测序行业发展引擎将从上游技术突破转移到产业化能力上,技术研发只有经历市场洗礼与考验,才能真正释放出价值,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生命健康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基因测序行业事关国计民生,在我国生物科技自立自强的过程中,齐碳科技将继续联合行业上下游,共建创新发展生态,持续推进纳米孔测序技术迭代和产业化应用,携手打造国家生物安全战略科技力量。
24. 蒋慧(华大智造首席运营官)
当下,新的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基因组学中下游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大规模人群基因组学、单细胞组学、时空组学”三大前沿科研不断突破,通过研究工具的提升改变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范式,对细胞和疾病等重新定义,同时也给生命科技基础工具带来更广阔的应用空间。除科研领域外,随着人们对疾病机理的深入研究,也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对应的生命科学核心工具正逐步应用于重大疾病的精准诊断,如生育健康、肿瘤、慢性病以及传/感染疾病等领域。在新的应用领域,如精准农业、公共卫生等方向,我们通过生命科技工具的应用,去助力开拓这些领域的更多可能性。华大智造专注于生命科学核心工具的研发和产业化,旨在为行业提供工具和平台。我们将持续与业内伙伴共建行业生态,推动行业的技术革新、应用转化、资质合规以及科普教育等,赋能大规模产业发展。25. 吴俊(诺禾致源副总裁)
十多年间,基因测序逐渐发展成为支撑生命科学研究研发和应用的基础工具,也实现了突破想象的技术飞跃,单细胞测序、空间组学等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对于其广泛的使用场景来说,基因测序服务的可及性仍有巨大提升空间。诺禾致源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基因科技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一方面,在全球科研热点区域开设本地实验中心,并不断打磨现有产品和服务,提升服务的可及性;同时,紧密追踪前沿技术,持续探索有潜力进行大规模基础应用前景的技术、开发新的解决方案,提升技术的可及性,做全球科学家可信赖的合作伙伴。26. 秦楠(锐翌生物创始人兼CEO)
随着癌症负担的不断上升,肿瘤早筛市场得到迅速发展。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表明,肿瘤筛查和早诊早治可以有效延长肿瘤患者的总体生存期,减少疾病的经济负担。早筛目标人群以“表面健康”人群或潜在高危人群为主,群体基础广阔,且近几年民众体检意识不断增强,同时伴随着重大疾病阳性检出率的提升,使得民众越来越意识到肿瘤早筛的重要性。面对众多肿瘤来源特征,市面上的早筛产品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技术路线,大致可分为“甲基化”、“多组学”和“片段组学”。相比其他技术,基因甲基化检测可以全程监控癌症发生发展的实时状态,在癌症早筛早诊、早期干预、疗效监测、早期发现癌症复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提高中国居民癌症生存率,癌症早筛行业的发展一直是政策鼓励的对象,近些年来,我国的国家政策也开始聚焦到肿瘤早期检测和诊断领域。2016年国务院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就已将癌症早诊早治作为重点工作内容。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发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以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为主,重点开展肿瘤早期筛查”被首次提高到了“十四五”规划的高度。在政策红利加持、技术创新进步、临床认可、国民健康管理意识提高和临床急需的多重驱动下,癌症早筛的覆盖面有望不断提升。未来,肿瘤早期诊断的重点还应放在如何从聚焦到实现落地,明确基因技术在肿瘤早期检测中的应用实践,在政策上通过制定和细化系统性、可操作性的措施来鼓励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真正推动形成常态化的癌症早诊早治工作。
27. 邹鸿志(康立明生物创始人)
新冠疫情防控使基因检测为所有人熟知,后疫情时代,基因检测产品用于肿瘤筛查会更加受欢迎,更加深入人心,另外核酸检测占据的基因检测资源可以为肿瘤筛查所用,进一步促进行业发展。我期待同行们一起努力,开发出更多准确、方便、价格合适的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28. 杜波(臻和科技创始人兼CEO)
MRD检测为治疗后癌症患者检测癌症复发提供了及时、准确、有效的监测手段。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和临床证据的积累,MRD的应用场景将会不断拓展,不仅仅局限于复发监测,未来可用于指导复发风险评估、疗效监测、预后评估、治疗干预决策等,贯穿肿瘤诊疗的全流程,这个趋势在2023年开始会更加显著。随着LDT试点工作逐步开展以及NGS检测项目在部分省份被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为LDT在更大范围内的科学合理运用创造了条件,会对政府监管思路、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未来,随着LDT合规化的逐步推进,也意味着NGS检测商业潜力的蓄势待发。对于企业而言,加快产品研发,推进临床试验和注册报证效率,才有可能在行业的大浪淘沙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29. 贾国栋(和元生物总经理)
经过17-21年之间5年的狂热爆发,随着经济大环境的下行压力,以及部分基因治疗药物临床II/III期失败叫停,基因治疗药物研发也放缓了脚步,不再追求国外已上市产品的Quick-follower,无数的生物药已经证明了,想做me-better,往往做成了me-worse,然后整个行业搞成了we-worse。基因治疗要想不再重蹈PD1的覆辙,行业的从业者,包括投资人、创新研发型药企、想要转型的制药公司、临床医生、以及提供服务的CRO/CDMO公司等,均应该冷静的想如下几个问题:1. 把基因治疗的投资属性尽快转化为商业化产品属性?
2. 基因治疗在常见病领域应用的难点,如何突破?
3. 如何降低基因治疗产品的生产成本?特别是针对罕见病,小规模,少批次的生产组织方式?相信在下一个五年,到2026年,一定会有常见病的基因治疗产品进入后期临床,也一定会有中国本土研发的基因治疗药物进入到成功的商业化阶段。
30. 李文罡(云锋基金董事总经理)
2022资金大浪退潮,NGS行业整体步入理性发展阶段。肿瘤NGS作为最能有效转化的场景,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MRD,MSI等为代表的应用成为各家公司在临床拼争客户的杀手锏。商业模式上,合规入院成为行业整体认知,截至2022年底已有17张肿瘤NGS注册证,约来越多三甲医院开始院内统一采购肿瘤NGS检测产品,不少地方政府甚至医保都开始介入肿瘤NGS检测定价。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53号文的LDT破冰也开启了IVD之外的一条全新合规之路。但中国当前定义下的LDT只能是IVD的替补选手,首先拓展的场景也局限在院内检测,院外第三方LDT合规批准依旧需要等待放开。为了配合NGS的IVD化,各家在仪器设备的自动化上也下足了功夫。无论采用工作站方式还是一体机形式,都见到了NGS步入临床实验室的最大障碍已经在被逐步逾越。大潮退去时,我们会看到被潮水漫灌是掩盖的技术发展鸿沟,但是其中掩藏着的,也有NGS真实价值回归的基础建设和发展经验。31. 陆思嘉(亿康基因CEO)
今年基因行业的很多企业都经历了不少挑战。随着疫情管控逐渐成为历史,相信23年整体市场环境会得到复苏。当前的大环境下,热钱退去,需求逐渐复苏,资本和市场都趋于理性,更要求行业内企业能深入思考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广撒网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过去,下一步更需要在优势业务中精耕细作,才能先做强再做大。同时,应当放眼全球。我个人反对鼓吹脱钩与内循环,优秀的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创新,积极融入世界及为全球创造价值。32. 柴映爽(阅尔基因CEO)
2022年对基因行业的市场关注,我观察到有这样一些变化: 1) 从既往的肿瘤等IVD应用领域,转向了关注新冠检测、上游原料等链条更为全面的领域。2) 肿瘤NGS行业迎来了对既往商业模式的反思,靠单纯追求销售额的增长以尽快达到上市门槛,这种模式并不可取。
3) 更多新的NGS仪器平台出现于市场,并且在数据质量、试剂成本、硬件价格上均体现出优势。
我的看法是:
1) 对基因行业的本质应该进行思考,才能由此出发设计企业的商业模式。目前基因行业仍然是一个研究和应用长期并存的领域,并不能完全归类为IVD行业或医疗行业。因此,不能单纯用传统医疗或IVD企业的运营方式来运营基因行业的公司;
2) 所谓NGS“同质化”是一个伪概念。其实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同质化的产品,只有同质化的竞争。现在许多NGS应用在临床客户面前仍然以一个“黑盒子”的面貌出现,黑盒子当然就看上去都一样。破局的方式在于必须创造能让临床医院的用户自己把NGS开展起来的产品方案;
3) NGS不应该是一个企业唯一的技术和产品开发平台;
4) 目前企业开发的个性化产品或服务,目标应该是为了实现从生产端到销售端的标准化,而非一直个性化下去。
33. 乔楠(华为云医疗首席科学家)
近些年基因产业的发展很快,在科学研究、药物研发,合成生物,生物育种,疾病检测和临床诊疗领域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基因是编码生物的基础,也是人类医疗健康的基石,更好更准确的理解基因数据,会对整个医疗产业带来极大的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专业领域的应用带来了颠覆式的创新,DeepMind的AlphaFold2可以准确的预测蛋白质结构,OpenAI的ChatGPT可以流畅的与人对话,我们期待在基因领域能够出现开创性的人工智能技术和成果,加速基因产业的创新,为社会带来全新的个性化诊疗体验。
34. 许明炎(海普洛斯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2022年是新冠疫情的第三年,对全国各行业的影响都非常大,各行各业都经历着不一样的难。我们肿瘤NGS领域的不少企业,在做好主业的同时,也响应政府科技抗疫的号召,投身到阻击病毒的斗争中,为疫情的精准防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自从去年LDT(实验室自制试剂测试)试行条例颁布以来,肿瘤NGS的发展可谓是迎来了一道曙光,今年上海、杭州、广州等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细则和政策。希望2023年,肿瘤NGS行业走向更加规范、健康、快速的发展道路。我们认为LDT+IVD的组合,是既能满足监管要求又能跟上医学和科技发展的符合肿瘤NGS发展的新模式,希望这两种模式结合,能及时为广大肿瘤患者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精准诊疗服务。另一方面,经过疫情,大众对于健康和疾病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和感受,人人关注健康、人人注重健康,健康中国2030才能更快更好的实现。希望大家一起,熬过去,前面就是曙光!
35. 黄卫华(翌圣生物董事长)
2022年基因测序技术持续快速发展,百元基因组时代即将到来。市场上涌现了一批又一批新的初创测序公司,未来整个基因测序市场的规模会随着价格的降低而快速扩大,而测序费用则会无限趋近于零,全球市场竞争加剧严重。而对基因组信息的解读和人们生活健康的指导,则会随着大数据的积累而逐步实现商业变现。随着疫情的逐步散去和对基因技术的深入理解,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和关注基因和健康的关系,在生殖、肿瘤、感染这三大领域,NGS技术将会有深入的应用。更低的价格,更快的速度,更准的信息仍然是技术和市场共同竭力追求的方向。2022年中国已成为全球基因诊断市场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而这将对行业上下游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翌圣生物NGS RDC(Research&Development Center),为客户提供NGS文库制备完整解决方案以及定制化的试剂开发服务。目前肿瘤基因检测领域已完成甲基化相关核心酶以及试剂盒的开发,此外超低宿主残留技术以及超洁净分子酶工厂(UCF.ME)将为病原微生物检测客户提供洁净的原料。未来,翌圣生物将坚守初心,帮助客户创造价值,努力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翌圣将坚定不移的支持和推进基因测序技术的平民化,让世界更健康更快乐。
36. 王建伟(优迅医学董事长)
2022年国家首个“生物经济”五年发展规划出台,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生物科技加速演进、健康需求全面升级、产业体系战略推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而以精准医疗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和产业领域也被明确提升为重点战略方向。大好的行业发展形势客观上也对精准医疗行业内的各家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不断加速生命科学技术的创新成果转化,打磨更加符合临床需求的先进检测产品体系,更要冷静务实,分析扣准自身在行业内的战略定位,研究拓宽自身在行业中的布局空间。在这方面,优迅医学近年尤其是2022年以来,提出并践行的基本发展策略是:锁定优势,抓好发挥;扩展优势,抓好孵化;升级优势,抓好创新。
为此,优迅医学结合自身特点,走出了一条集约型发展+订制化研发的基本工作模式,从“实然”的临床现实出发,与具备实现“应然”的技术平台相遇,率先落地宫美安子宫内膜癌早筛产品,精准定位肿瘤诊疗流程的缺口环节,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认可。
与此同时,优迅医学除了将NGS平台的产品进行申报注册外,也在探索如何将NGS平台积累的深厚基因组研发信息体系进行应用拓展。其中,搭载具有国际一流技术水平的微流控芯片的核酸检测POCT平台是优迅医学在2022年重点的扩展方向之一,该平台技术先进、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操作简便、成本相对较低,有着重要的实用性和明确的可行性,不仅可以在呼吸道病原甄别的方向逐步替代单一的核酸筛查,更是有针对性的提供一站式的整体解决方案。
在此,优迅医学期待和业内众多优秀企业一同“强化科研硬实力、厚植创新软实力”,推动精准医疗LDT及IVD行业产业化发展进程,迈进产业迭代新纪元。
37. 刘继强(康普森生物董事长)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也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国家越来越关注种业的发展,一系列的政策也带动了分子育种产业的高速发展,由此也带动了更多的资本关注相关方向,这样也推动了分子育种产业的快速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科学家更加关注和专注研究分子育种相关技术,在应用方面,更是大量的企业从观望进入了实质应用阶段。虽然我国分子育种事业经历了跨越式发展,但是仍扮演追赶者的角色。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国分子育种起步较晚,其源于我国种业基础薄弱和农业产业落后的现状,二是现今我国对分子育种的应用开发更多的停留在科研及特定项目上,同时大部分农业企业技术研发力量薄弱,加之可以提供开展分子育种技术服务及推广的有经验的第三方技术服务企业较少,多原因的综合影响导致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处于劣势。通过长期实践发现并总结的上述问题是我国分子育种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和攻关重点。分子育种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是多学科、多种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这里康普森建议科学家和育种企业在分子育种的研究中,要将技术体系与实际应用场景紧密结合,制定最合适本企业和本物种应用的技术与方案,开发相应的产品,切不可盲目追求某项单一技术。另外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持续关注分子育种是利好的,但相关金融机构还需要加强专业方向的了解,从宏观和长远去审核每一个分子育种项目的情况,毕竟分子育种再先进,也是要依靠农业产业自身发展来实现,农业技术每一步发展都是时间积累的产物,不能急功近利,从而误导分子育种相关企业的成长。
在这里,康普森建议计划开展分子育种研究和应用的企业,一定要结合自身的能力和长远发展,综合考虑分子育种技术在本企业的应用,以目标和结果为导向,实事求是的从小到大,把基础做实坐牢,以求达到更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
38. 王海蛟(高特佳投资执行合伙人)
基因诊断行业普及度。广泛深入人心。基因治疗及细胞治疗方兴未艾,百花齐放。但仍需在商业化上探索。创业者应该更具有韧性和在寒冬中生存的能力,这个经济形势或者宏观经济的好转需要一段时间。建议决策层加速建立行业标准、审批标准和相关规范。39. 田晖(安序源CEO)
基因测序行业发展数十载,上游市场几经更迭,迎来了国产崛起、价格下降、长读长测序兴起的蓬勃态势,但测序成本下降趋缓、部分遗传密码尚未被破解、整体市场渗透率仍然很低,这是我们面临的客观挑战,唯有底层技术突破,才能引领基因科技走出创新瓶颈,让精准医学惠及人人。安序源致力于开发低成本的长读长单分子测序技术,均衡兼顾了长读长、高精度、低成本、高通量和测序快等优势,底层技术范式的颠覆性创新,将引领测序成本再次“革命性”下降,全面赋能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让基因测序和分子诊断触手可及,切实帮助到每个人提高生命健康质量。40.潘加奎(解码生物创始人兼CEO)
2022年,在新冠疫情这个大背景下,基因检测公司各自有着不同的选择,有的专注主业,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有的拥抱变化,积极参与抗疫,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发展出了新冠业务板块,可谓各有收获,更多的企业利用这一年汇聚了更多向上的力量。这一年,很多细分赛道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需要我们认真去思考。如肿瘤的LDT,因高度同质化,大部分公司盈利状况堪忧,这也是业内同仁们绕不过去的问题。未来已来,2023年可能会有更多惊喜。上游的测序平台的竞争格局将会更加丰富多彩,不管是二代测序平台还是三代测序平台,不管是国产测序平台还是国外测序平台,都将会有实质性改变,这样的变化必将会给行业的中下游带来更多的选择。我们有理由相信,基因测序在2023年一定是成本更低、速度更快、质量更优,这样的趋势也必将加速行业进入人人基因组时代。此外,随着我国逐步从疫情中走出,基因行业也渐渐恢复其应有的发展节奏,必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开发出了新产品新项目,也会有新一批公司成功上市,为行业集聚更多能量。41. 高志博(裕策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
基因行业的主要应用之一是基因诊断,其中肿瘤伴随诊断是基因诊断的主要应用场景。近年来,肿瘤伴随诊断作为精准医疗的重要领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成为我国重点鼓励发展的领域。一方面,国家监管层加快了针对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审批流程,另一方面,国内伴随诊断政策从2014 年起步,先后出台了多条相关政策,伴随诊断政策从起步期进入调整期,接下来将不断完善和规范。随着中国医疗改革的推进与落实,国家医保局对肿瘤基因检测项目纳入医保以及带量采购给予正式回应,肿瘤基因检测属于医疗服务项目,按照现行政策,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未来安全有效、费用适宜且收费标准明确的基因检测项目有望进入医保。国内伴随诊断领域的主流技术包括PCR、NGS、IHC和FISH,各项技术先后都经历了升级。除了组织样本检测的“金标准”外,液体活检也将进一步丰富临床端的应用场景,例如肿瘤微小病灶残留(MRD)的检测以及动态监测,将扩大整个市场的需求和容量,是非常重要的行业驱动力。主流技术在国内发展基本超过10年,在此期间,一些极具潜力的新兴技术相继涌现,如从bulk测序到单细胞测序,从针对单一靶标的IHC、可实现多靶标原位检测的mIHC/mIF技术、空间转录组学技术,发展到具有亚细胞分辨率的RNA单分子成像技术,未来人工智能或将多组学信息整合,在伴随诊断中赋能闭环。这些技术在肿瘤用药指导、药物开发等领域均有大量的科研探索,未来此类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除了满足基本特性之外,还需要考虑标准化、成本、交付周期、通量等因素。肿瘤伴随诊断的主流商业模式为IVD和LDT,随着国家卫健委以及地方卫健委相关政策的发布,LDT身份逐步合法化和明朗化,LDT的监管或将进入新的阶段,未来LDT的主体为公立三甲医院,院内共建实验室或将成为LDT和IVD模式的过渡形态。国务院推出的健康中国建设行动纲领,将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建设,推进医疗资源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医、药、设备),随着分级诊疗体系的完善,肿瘤伴随诊断有望从三级医院下沉至二级医院。此外,国家鼓励创新药物研发,国内布局开发肿瘤创新药物的药企逐渐增多,百济、信达超过一半产品具有新型MOA。药企和伴随诊断企业共同开发正在兴起,更创新的靶点是制药企业与伴随诊断企业合作的重心,药企相关的伴随诊断合作正沿着药物研发的时间线逐步提前。
目前肿瘤基因检测行业绝对多数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在盈利模式尚不清晰的情况下,2021~2022年肿瘤基因检测行业整体融资情况并不乐观,未来如何实现盈利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挑战。。
42. 张楠(擎科生物市场部)
基因科技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对人类的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全球CGT发展的突飞猛进为难治性慢性病和肿瘤患者带来了希望。近2年mRNA疫苗在COVID-19方向的成功应用也激发了多种基于RNA的新型药商业化的热情,除了抗病毒疫苗外,mRNA的产品还包含癌症疫苗、新型基因疗法和治疗慢性病的生物制剂等。随着研发管线中RNA类型与其靶向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多款基于RNA技术的新药获批或处于在研阶段,前景十分广阔。小核酸药物产业化应用层面依然存在较高壁垒,高性价比原料、生产工艺耦合效率、高通量高载量核酸合成设备的自主化等。放大工艺工程国产化核心设备、合成工艺开发以及智能化生产也是擎科生物的聚焦点,突破创新将是未来产业的重要环节。43. 傅赟彬(IDT埃德特市场部负责人)
随在全球存在不确定外部因素加剧的情况下,我国为了促进生物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随着《“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及LDT在广州、上海、北京试点工作的开展,对于基因检测、基因治疗等的产业链及应用端都具有重大意义。应用(一):RNA融合检测伴随诊断市场逐步规范成熟,RNA 融合检出成为新的增长热点 针对DNA样本进行肿瘤的伴随诊断检测已经成为检测点突变、插入缺失、拷贝数变异等常规的检测手段,涵盖的靶点包括EGFR、ALK、KRAS等突变基因。在最近这1年里,随着 NTRK, c-MET, RET 等抑制剂研发陆续取得突破,越来越多的专家共识都强烈推荐针对这些靶点的抑制剂要进行基于RNA 层面的融合检测。虽然,在DNA检测的基础上,多增加了RNA 融合的检测会增加额外的费用,但这将会大幅提升伴随诊断检测的准确性。
应用(二):tNGS病原检测
mNGS产品存在标准化瓶颈,tNGS成为病原领域新方向 mNGS在新冠病毒确定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目前仅有华大和微远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联合探针锚定聚合测序法) 获NMPA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mNGS存在较难标准化的问题,这为后续其他NGS企业的mNGS产品注册带来了新的难题。中检院在2022年6月也发布了《关于开展病原靶向测序多重核酸检测技术质量评价联合研究的通知》,认为病原靶向测序(tNGS)较mNGS极大提高了检测敏感性,极大缩短了检测时间,具有性价比高、可定制化的特点,因此,tNGS在临床检验领域的关注度正在不断提升。
应用(三):基因治疗
细胞与基因治疗赛道火热,基因检测与基因治疗形成良好闭环 随着CAR-T疗法在中国的正式上市以及纳入商业保险,CD19阳性的血液肿瘤患者有了更多生存的希望。同时,CAR-T疗法厘清的监管审批流程也为其他技术路线,诸如:UCAR-T、CAR-NK等奠定了基础,整个细胞治疗领域也正在实现从自体型细胞治疗向异体型细胞治疗多元化技术路线发展的飞跃。与此同时,针对beta地中海贫血的基于CRISPR/Cas9的体外基因治疗疗法获批临床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此,基因检测与基因治疗的闭环正在诸如地中海贫血等遗传罕见病中逐步形成,相信未来这两者的有机整合将为患者提供真正“诊疗”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整个基因检测与基因治疗行业除了上述的三点之外,还有包括MRD、测序仪新格局等多个热点,由于篇幅有限,期待能在2023年基因行业蓝皮书内见到详细解读。
首发:基因慧
编辑:汪亮
校对:郑欣 子琦 少平
参考资料:
1)“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2)Tang F. et al., scNanoATAC-seq: a long-read single-cell ATAC sequencing method to detect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and genetic variants simultaneously within an individual cell. Cell Res. 20223) Tang F. et al., De novo assembly of human genome at single-cell levels. Nucleic Acids Res. 20224)Sergey Nurk et al.,The complete sequence of a human genome. Science. 20225)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2.07.20.500902v26)https://m.gmw.cn/baijia/2021-11/25/1302694072.html7)https://new.qq.com/rain/a/20221116A0412H00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基因慧—数字生命健康产业内容平台 » 43位专家盘点基因行业2022年:未来三年是黄金成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