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中,全人群的本质是普惠,全生命周期是信息化,这两点是以基因大数据为核心的生命大数据终极价值。
具体的,以下从临床基因检测入院、价值逻辑和未来价值挖掘来讨论。
在谈临床基因检测入院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下LDT。
目前引起业内广泛关注的LDT,指的是实验室自建检测方法,或实验室自研检测试剂(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s,LDT)。LDT往往被拿来与狭义的IVD试剂盒来对比。广义上,LDT也属于IVD方法的一种,根据FDA官网定义[1],LDT是在单个实验室内设计、制造和使用的一种体外诊断试剂。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的公开信息[2],LDT包括三种:
- 实验室购买试剂盒原材料,自研自用试剂
- 实验室购买经过批准的商品试剂,对试剂盒组份或操作过程进行了改变
- 实验室购买未经过批准的商品试剂
LDT与狭义IVD的核心区别在于试剂研发及制造主体,因此标准化程度及监管政策有所差别。
IVD有非常成熟的监管条件和使用规范,LDT还在发展中,因为常用于重要的快速检测场景,例如传染病、ICU、癌症等患者检测,且国内外大部分基因检测都是医疗机构采用LDT方法来实施,因此亟待规范。
美国在IVD和LDT的监管制度上起步较早,其中,IVD监管较为成熟。首先我们从IVD的监管及产品发展一窥演化脉络。
美国对于IVD的核心政策始于1976年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医学产品法案修正案(FD&CA),对IVD进行了详细分类和阶梯化监管(欧盟在1998年发布了体外诊断医学产品指令[Council Directive 98/79/EC])。我国也采用了阶梯式方式进行监管。
分类 | FDA对IVD监管 | 我国对IVD监管 |
I类 | 无需批准 | 产品备案管理 |
II类 | 进入市场前告知或510(K)许可 | 省级药监部门注册 |
III类 | 进入市场前批准(PMA) | 国家药监部门注册 |
表:IVD的监管方式(来源/公开信息;制表/基因慧)
伴随着技术及监管的逐步成熟,IVD的检测方式从单基因到多基因组合(Panel),检测技术从IHC、FISH、PCR到NGS,近几年发展在2016年达到里程碑。
2016年,FDA批准了首个液体活检(罗氏诊断的Cobas EGFR突变测试V2)和首个基于NGS的伴随诊断试剂盒(FoundationFocus CDxBRCA),2017年批准了首个肿瘤基因检测大Panel(MSK-IMPACT)。我国起步略晚,但后劲较大,自2018年批准首个基于NGS的肿瘤伴随诊断试剂盒(燃石医学的人EGFR/ALK/BRAF/KRAS基因检测试剂盒)后,在2018-2020年间批准十余个NGS伴随诊断IVD,从非小细胞肺癌拓展到结直肠癌等,并在2020年批准首个癌症基因早筛产品(诺辉健康的KRAS基因突变及BMP3/NDRG4基因甲基化和便隐血联合检测试剂盒),近期关于乳腺癌、膀胱癌、肝癌等多个癌种IVD产品正陆续进入市场或开展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
但是,需要动辄数年、数千万元来研发、报证、上市的IVD产品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快速、多方位检测需求,因此目前绝大多数基因检测是医疗机构采用LDT方式来实施。
LDT在全球监管方面起步不过十余年。美国的核心原则基于1988年的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CLIA)。直到2010年FDA才正式官宣监管LDT的意图,2014年正式发布指导草案《LDTs监管框架》,收集相关参与方的意见后于2017年发布《LDTs讨论文件》。其中规定除非有必要保护公众健康,否则LDT基本不需要遵守FDA监管要求,特别用于诊断治疗罕见病等特定类型的最新显著改进的LDT不受FDA监管[3]。
需要特别说的是,针对直接面向消费者(DTC)的基因检测,FDA自2013年加强监管。但自2015年逐步批准以23andMe为代表的基因检测企业的DTC产品,许可的产品覆盖范围快速拓宽,从单个疾病(布鲁姆综合征)、10种遗传病基因检测、药物基因组检测拓展到癌症基因检测(乳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仅用了3年时间。
我国的LDTs产品在临床基因检测应用广泛,尽管目前还未有正式的监管文件,但自2000年开始逐步探索,在最近两年加大放开LDT的力度:
- 2000年,《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6号)中第十条规定,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的临床需要,可以研制医疗器械,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本单位使用。
- 2004年,《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删去了以上规定,但并没有规定不允许自制医疗器械。
- 2021年,《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39号)中第五十三条规定,对国内尚无同品种产品上市的体外诊断试剂,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的临床需要,可以自行研制,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本单位内使用。
- 2022年5月5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在完善临床研究应用方面,明确提出积极支持实验室自建检测方法(LDT)试点,有条件允许LDT项目服务于临床推广。
- 2022年10月9日,上海市深化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开展上海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提出,有条件的医院可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自行研制体外诊断试剂试点。
- 2022年10月15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文件指出,积极支持实验室自建检测方法(LDT)试点。
当前的基因检测流程以院外送样为主,在结果解读、支付、质量质控等方面没有建立全流程的有效性、信息流及透明度,长期而言这对于医疗服务和行业发展埋下隐患。
LDT的试点是推动基因检测入院的有效入口,一方面将基因检测产品有效触达患者受众,建立“采样–检测–解读–应用”的闭环;另一方面,也是督促第三方检测机构加大产品研发、质量控制平台建设以及合规推广的可持续生态体系。
无论是院外送样、入院检测还是院企共建实验室,尽管发展曲折,市场认知投入近十年的成本,但临床医生和第三方检测机构都在努力探索将基因检测推广至临床的诊疗中。从更长时间、更大范围来看,基因科技对于“健康中国”战略、对于健康及医药产业、对于民生健康服务具有核心技术的战略价值。这是业内形成的普遍共识。
二、 基因科技对于医院、医生及患者的价值
回归到实际应用场景中,基因科技满足医院、医生及患者端的需求,且其中的价值需要进一步挖掘。
- 医院端:早在2015年6月,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正式成立“儿童精准医学中心”,建设方向包括儿童遗传/疑难病诊治中心的多学科创新团队(MDT)、基因检测实验室及精准医学研究室。2022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实验室自建项目中心(LDT)揭牌。
- 医生端:2018年 JCO Precision Oncology 发表了一项1281名具有美国代表性的肿瘤医生调研报告,表明75.6%的肿瘤医生使用NGS检测来指导临床治疗决策[6]。2019年,CSCO肿瘤生物标志物委员会携手燃石医学发布基于30个省市的1020名临床肿瘤医生的NGS调研报告,发现95.4%的中国肿瘤医生愿意推荐更多患者选择NGS检测。
- 患者端:根据中国罕见病联盟《2020 年中国罕见病综合社会调研》,在参与调研 20,804 名患者中,15.5% 的患者需要经历 1-4 年确诊,5.6% 的患者需要经历 5-20 年时间确诊,平均需要 4.26 年才能得到 确诊。42% 的患者经历过误诊。而基因检测可以有效加速诊断,提升医疗满意度,并促进靶向治疗。2018年英国剑桥大学团队在知名的《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研究成果,基于319个家庭研究发现单次血液全基因组测序检测出罕见遗传疾病比标准检测多31%[7]。
由于转化应用路线较长、市场教育相对匮乏,且在监管端具有一定敏感度,基因科技对于医院、医生及患者的价值目前还未发掘到充分程度,但具有长期价值,其基本逻辑是以基因组学链接遗传信息、表型信息和医疗信息,进而构建生命健康数字化,为“健康中国”打下真正的大数据基础。
在医院层面,从长期而言在践行”健康中国“的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上,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平台建立更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提高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的效率,并通过基因大数据中心为纽带优化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化平台,建立患者个体及群体生命健康大数据平台,提升MDT、医疗联合体、医院集团等多种分工模式的粘性和协作效果。此外,通过引进PCR仪、测序仪等设备加快医疗器械转型升级;基因大数据还能将临床诊疗和临床科研进行有机融合,参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促进医药研发。
从医生端,尽管短期而言基因检测是锦上添花,长期而言是参与受诊对象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关键切入点,不仅有利于个体病程管理,也通过大人群的基因信息积累,促进临床科研成果产出及转化,为人民提供系统连续的临床及可拓展的健康服务。
对于患者而言,在短期要求的便宜、高效医疗服务与医疗资源有限冲突下——这是全球性难题——长期而言,将从成本和效率上受益于基因检测,而这两点是就医获得感的核心要素。成本上,全基因组测序成本已逼近100美元——尽管近两年“超摩尔定律”降幅变缓——但随着上游良性竞争及更多产品上市将必然进一步降低实质成本;而另外的隐含成本降低更值得关注,即通过个体及家庭基因检测不仅将预防端口前移,还贯穿生育、出生缺陷、肿瘤及传感染等系列的生命健康主题的干预。效率上,大数据的规模效必将提升临床诊疗效率,同时目前推动有需求的患者合规参与临床试验加速新药研发。
以上不仅是理论层面的希望,笔者认为未来三到五年会照进现实,在监管稳定,技术进一步研发投入情况的基础上。
未来,基因科技在临床的应用价值仍有80%以上的发掘空间,在此基础上,市场规模将从千亿元拓展到万亿元,惠及民生工程从千万人次覆盖到亿人次。
这里,从生育支持及养老服务来举例说明。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创下72年以来的新低,生育成本是关键因素之一。
在生育的医疗成本方面,基因检测连同发展中的基因治疗正在并进一步降低并普惠民生,在《2022基因行业蓝皮书》谈到,从检测唐氏综合征等的无创产线基因检测(NIPT)到检测多个遗传性疾病的NIPT Plus,从产前到孕前的携带者筛查(特别是地中海贫血等疾病高发地区),从新生儿筛查到胚胎植入前的基因检测,将有效降低生育成本,支持生育,从数据和临床层面进行向孕产妇提供生育全过程健康管理服务,并有效降低出生缺陷。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8],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研究项目发现,长沙市通过对148538例孕妇实施无创产前基因筛查,有效避免了212例唐氏儿的出生,项目的成本效益比达1:8.75。河北省,因已将项目覆盖全省所有孕妇,这一项目单次筛查费用经政府谈判采购降至不足400元。
未来,从个体到建立家庭、家族、社区及大人群生育健康数据,对于健康生育、辅助生殖、出生缺陷防控、新生儿健康筛查等是必要且至关重要的,其中基因检测是较为成熟的技术且在不断优化,未来三年有望达到普惠程度。
养老服务层面。根据公开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2.67亿,占总人口的18.9%。根据2022年9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在养老的医疗成本方面,基因检测目前有效针对ICU、急救等应用场景下的精准监测和检测,并逐步发展针对肿瘤的靶向基因治疗,以及靶向药的用药指导及预后监测(伴随诊断),未来将进一步发展并必然达成针对慢性病的病程大数据管理,针对健康人群的早筛预防。
尽管目前的效果及成本仍不及期望值,但随着大数据的规模效应,技术及产业的周期性演化,未来五年在部分场景下有望接近普惠程度,并协同医疗服务、医药研发等体系,更好、更快、更全面地提升老年人的就医获得感。
总之,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是周期性的,目前基因检测行业仍在成长期,需要技术转化及产业孵化支持,特别是监管的稳定及审评优化,这点对于基因科技这一兼备科技攻关及未来产业属性的领域非常重要。
在2030年之际,回首筚路蓝缕的研发及产业化之路,那是通向为全人群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作为未来产业助力新经济引擎,捍卫生物安全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干兴邦之路。
【广告时间】
《2023基因行业蓝皮书》启动合作
招募联合发布合作单位,欢迎合作
联系:jiyinhui_1(商务微信)
info@genonet.cn,400-088-0992
(注:封面及目录以实际发布为准,知识产权属于基因慧)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基因慧—数字生命健康产业内容平台 » 从健康中国的使命,看未来三年基因科技的价值——临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