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周期,基因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二)

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建设首要任务,也是基因等未来产业下阶段的赶考

新一轮的基因产业周期,恰好叠加政策周期和经济周期。如何确保产业链的韧性?除了政策引导和资本支持,锻造“金刚钻”是根本——核心技术创新。以下是基于《2022基因行业蓝皮书》的思考,更多内容见明年发布的《2023基因行业蓝皮书》(技术及产业创新案例招募中)。

谈到高质量发展时,需要明确质量是什么,高质量是什么?

质量是符合预设的要求。而高质量是弹性的,对于现阶段,基因等未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应该是符合国家、社会、人民的要求,即核心技术攻坚、经济引擎、生命健康保障,从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助力新经济及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保障人民的获得感。

更进一步的,是为人类社会普遍的生命健康需求,提供更高效的、多元化、普惠的技术、产品及服务——这是基因科技行业的使命、价值和市场砝码。三者的要求中,核心技术攻坚居首位,最具可持续价值的是自主创新,即first in class,不止于me better 和 me too。

基因行业的核心技术攻坚有哪些重点方向?以下是基因慧基于《2022基因行业蓝皮书》的思考。

 方向不止于检测:高端制造,BT和IT融合、基因治疗、合成生物等

图:基因行业的发展路线

(来源/2022基因行业蓝皮书)

由于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肿瘤早筛等产品的市场渗透,使得大家对基因行业的认知集中在基因检测。事实上,基因行业不止于第三方检测,也可以作为医学诊断(例如新冠核酸检测),也正在发展新一代基因治疗,应用新药研发等工业领域的基因合成等。

抛开基因的技术范畴,从行业逻辑和国家战略上,基因行业与诸多关键领域交叉融合。

作为基因数据生产的测序仪、质谱仪、数字PCR仪等属于高端医疗器械,基因数据的存储、计算、生物信息分析和数据挖掘依赖BT和IT的融合,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中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基于CAR-T、病毒载体以及基因编辑新一代基因治疗(或称细胞和基因治疗,CGT)是生物药的重点方向;高通量基因合成平台对于合成生物的重要部分。

1)在高端制造领域,我国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做出技术和产业标杆。其中做出榜样的是,华大2013年收购美国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后,2015年推出新品,每年迭代获得市场认可,独立的公司华大智造(SH688114)在2022年上市获得资本青睐。在单分子测序领域也跑出了齐碳科技等独角兽企业,数字PCR、质谱仪也在不断发展,而其他领域仍对进口设备有较大依赖。需要警惕的是,部分设备的资本繁荣是依托于原创机构的技术专利转让或到期,估值可能高但持续性需要专业评估。

图:基于生物云的基因大数据机器学习路线

(来源/Seven Brigdes Genomics)

2)在BT和IT融合方面,目前正进入IT主动加速协作BT合作伙伴的阶段,特别是华为云、腾讯云、字节跳动等,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来提供基因大数据的存储管理、算力和数据挖掘等。在数据规模和工具上我们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融合程度还在初级阶段,需加强引导和跨领域的进一步协作,打造成类似于DNAnexus、Seven Bridges等商业平台或Galaxy(https://usegalaxy.org)等协作平台等。

3)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近年来我国在干细胞、免疫治疗领域有较大投入,但资源较为集中,特别是慢病毒载体方面,原因是其用于CAR-T等药物修饰中占比超过60%,仅一年时间,7项AAV基因疗法临床试验IND申报获受理,来自北京锦篮基因、武汉纽福斯、上海信致医药、上海朗昇生物、上海天泽云泰生物等公司。

CAR-T新药研发集中在CD19等热门靶点,包括国内2021年上市的两款CAR-T产品,即复星凯特的阿基伦赛注射液(奕凯达)和药明巨诺的瑞基奥伦赛注射液(倍诺达)。随着2022年FDA批准了bluebird公司的Zynteglo基因疗法(修饰的β-珠蛋白基因添加到患者自身造血干细胞中),国内企业纷纷投入免疫细胞、干细胞的基因改造的CGT疗法中。

另一方面,基于成人基因编辑技术的基因治疗在我国进展需要进一步推动。美国华人团队张峰领导的Editas开发的EDIT-301疗法(治疗镰刀型细胞贫血病)和EDIT-101疗法(治疗先天性黑蒙症10型)均进入临床I/II期。

4)合成生物是未来工业、农业、海洋、生物多样性等现代化的前沿技术基础和工具平台。2022年合成生物大设施落户深圳,项目总投资20亿元,促进科技创新全链条布局,体现我国在合成生物的战略部署决心。

基因合成是生物合成数字化重要部分,例如DNA存储等新兴领域,今年欧阳颀、元英进、樊春海、杨焕明四位院士领衔数家机构发布《DNA存储蓝皮书》。我国的高通量基因合成仪即将面世,在最新的酶促合成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更多机构参与技术迭代,包括微阵列芯片、纳米材料、生物信息等交叉领域协作。

 供应链的韧性:试剂原料、质量及安全评估体系等

图:分子生物酶代表企业

(来源/Seven Brigdes Genomics)

1)对于核心技术创新,生产设备和产品上市更容易受到关注,近几年生产背后的一个方向逐渐受到重视,即生产原料,未来的价值越来越凸显。

当前的基因行业类似于传统体外诊断行业,主要的业务模式是“设备+试剂耗材”,即“剃须刀+刀片”,而试剂耗材的营收和盈利占比超过60%(以Illumina 2021年财报为例)。生物试剂是配套生物设备进行生产的核心工具,包括分子类 (酶、核酸、载体等)、蛋白类(重组蛋白、抗原、抗体等)和细胞类(细胞系、转染试剂、培养基等)。其中,分子生物酶是最具有核心技术代表之一的产品,目前国内正在进行国产替代研发和产业化阶段,代表企业包括诺唯赞、菲鹏生物、康为世纪、翌圣生物等。

图:分子生物酶代表企业

(来源/2022基因行业蓝皮书)

除了用于测序(酶)生产、试剂耗材等,分子生物酶也可以作为诊断酶(结合 CRISPR/Cas 基因编辑),同时也是POCT设备的核心组分之一。这方面需要持续投入差异化产品研发。

2)除了试剂耗材,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对于实验室、临床试验、标准品等质量及安全评估体系。

在基因检测实验室评估方面,目前较为权威的是美国CILA及CAP认证,分别从政府和行业两个层面展开准确性、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评估。这方面,我国近几年的室间质评有很大进展,未来需要加大实验室实地评审的力度和国际认可度。

临床试验方面的评估,主要是针对细胞和基因治疗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药物质量评定等。药物相关评价包括标准品在内的检测评价,目前在国家、地方的相关事业机构及企业同时展开,加速促进产品研发和上市。

 产业生态:决策咨询支持、行业协作及开放

1)技术创新需要鼓励和引导,其导向和基础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它不仅是结果,也是引进创新项目的科研环境。在目前经济下行和资源节约机制下,需要重点突破,也需要根据整体战略和技术评估,贯穿产业链及区域发展的优势方向,避免资源集中以及同质化。

因此这需要政策、资本、产业园区等资源配置决策者建立对创新的科学、技术及产业领域有着系统、深度、客观的理解。区别于常见的集成电路、电动汽车等易于理解的行业,基因行业技术迭代快、周期长、链条复杂且交叉,因此综合集体智慧,建立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招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行业研究等方面的人才,对于政策、引导基金、母基金等资源配置和创新项目及人才引进至关重要。

2021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建立完善决策咨询专家团队的通知》,为加强决策咨询战略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集思汇智资政、高质量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能力,中国科协开展决策咨询专家团队建设工作。50家全国学会成为中国科协2022年决策咨询专家团队建设试点单位。

2)基于决策咨询支持,随着加深对行业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的了解,通过宏观层面及行业组织层面加深行业协作,尤其是产学研用的融合,对于基础研究的思想碰撞、技术转化、产业供需连接、精准投融资及产业规模化是不可或缺的平台,这方面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依托于斯坦福平台的硅谷做了很好的示范。

3)此外,鼓励创新的同时需要宽容环境,特别是给予相对宽松的条件和一定弹性的研发时间,包括取消或降低高新企业认证对收入的要求,相对较长的研发周期,鼓励人才的自由流动,国内的学术交流及产业合作等。

整体上,我国基因行业已具备一定的技术和产业基础,前景广阔且具有占据制高点的发展机遇。另外一方面,基础设施仍需开发,体系需进一步健全,特别是资源配置和热点技术研发投入需要谨慎,在决策咨询和多方参与下,避免资源过度倾斜、产品同质化和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现象发生。

总之,基因产业的创新及产业繁荣,需要决策方宏观布局,资本助力,一线学术和工业工作者共同努力,促进创新科技、先进产品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发展,形成供应链稳健、产业聚集以及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体系,最终实现高质量、可持续、体系化发展。

(注:限于篇幅,更多内容见将于2023年发布的《2023基因行业蓝皮书》,欢迎合作)。

【预告:下一篇文章将讨论基因科技的核心及前沿应用,欢迎通过“基因慧”公众号关注】

参考资料:
1)https://news.ifeng.com/c/8K9l4qcZtaw
2) https://investor.illumina.com/news/press-release-details/2022/Illumina-Reports-Financial-Results-for-Fourth-Quarter-and-Fiscal-Year-2021/default.aspx
3)https://www.cast.org.cn/art/2021/11/13/art_457_173196.html
作者丨汪亮 编辑 | 屈烨
关键词 | 穿越周期 首发丨基因慧
封面 | 匠人(已受权)

《2023基因行业蓝皮书》启动合作 

招募创新案例入组、联合发布合作

联系邮箱:info@genonet.cn

联系微信:jiyinhui_1(请备注)

(注:封面及目录为宣传预览,具体以实际发布为准)

扩展阅读
穿越周期(一)
基因科技助力医疗新基建
《2022基因行业蓝皮书》首发(免费下载)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基因慧—数字生命健康产业内容平台 » 穿越周期,基因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二)

相关推荐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