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驱动下的精准医疗 | 14位学者大咖专业发声合辑
技术驱动下的精准医疗 | 14位学者大咖专业发声合辑

技术驱动下的精准医疗 | 14位学者大咖专业发声合辑

基因慧 大咖论健 2017年12月30日13:16

关键词:精准医学  技术驱动  基因检测  大咖论健

大约用时:6分钟

学者大咖语录

李继承 教授

浙江大学

目前中国的发明专利已经世界领先,但是真正转化成产品,进入市场的却非常有限,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这里面缺少基础研究的成果到临床的衔接,缺少桥梁和沟通,因此转化医学就是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孕育而生的。

高福 院士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个体化治疗,大数据,精准诊断,合起来就是精准医疗的方向,我觉得广大民众对这个应该有个理解。精准医疗本身是新生事物,要看到这个新生事物给我们带来的希望,当然也不能把所有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它身上,毕竟还处于研究阶段,还需要进一步推进。

戴俊彪 博士

中国科学院

Sc2.0的整个基因设计与合成可以加深我们对生物遗传物质的整体信息的理解,同时在基础科研和应用上寻得出路。我对基因组合成应用的前景还是非常看好的。合成生物学涉及很多领域,对整个生物产业将会有很大的促进。

沈玥 博士

深圳国家基因库

我们可以将一些由别的微生物合成的物质放到人造酵母里面生产,比如说,抗生素、味精甚至玻尿酸等等,人造酵母拥有很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潜力,在生产药物、生物能源、食物、生物材料等领域都可以得到广泛应用。

杨虎山 教授

托马斯杰斐逊大学

无论技术多么精深,在用于临床前,一定要经过大规模的人群队列验证,尤其是早期癌症甚至临床诊断前的样本的验证。很多肿瘤在其早期和晚期会有非常不同的基因组特征,所以基于晚期肿瘤开发的手段在早期筛查并不一定有效。

施奇惠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通过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异常这一基本特征在体液样本中高通量、快速鉴定肿瘤细胞,并通过大量的单细胞测序确认其可靠性,提供了一种在复杂体液样本中鉴定恶性细胞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魏于全 院士

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

我们国家在单抗疗法领域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以及产业化方面进展的非常快速。随着国家相关制度与规范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相关产品广泛惠及临床病人也指日可待。其他的肿瘤免疫治疗如肿瘤疫苗、新型细胞因子、利用基因编辑工具进行的肿瘤基因免疫治疗也值得重点关注。

方向东 教授

中国科学院

生物样本库的建立与运行需要培育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除确保规范完整的样本临床信息外,还应注意保护患者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建立共享机制,真正让我国珍贵的临床生物样本资源高效有序运作,普惠精准医疗。

杨瑞馥 教授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致病共栖菌谱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将为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判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并且也会给保健带来创新的概念、新技术和方法。

任建林 教授

厦门大学

肠菌移植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而个体化移植是提高疗效的重要途径,但其前提是供体与受体配型,通过基因测序或质谱鉴定对菌群进行分析、分型将成为重要研究方向。

李治中 博士

癌症科普作家

毫无疑问,癌症研究现在处在一个非常让人兴奋的年代,出现了很多的临床突破。这当然不是突然凭空出现,而是过去几十年基础和转化科研的成果。

蒋慧 副总裁

华大智造

尽管我们现在已经对基因组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仅仅从一个层面解释生命数据远远不够,我们迫切需要整合其他组学数据,从跨尺度、大场景、多维度分析才有可能进一步了解疾病和健康的信息。

鲁兴华 教授

美国匹兹堡大学

目前癌症往往是按发病部位分类,而没有按照发病机制(例如按肿瘤的致病基因和异常信号通路)进行分类。正确理解每个肿瘤的发病机制,尤其是多个异常信号通路的组合可能会对联合治疗(combination therapy)有指导作用。

于军 教授

中国科学院

目前生命科学界面临着的大趋势是“分久必合”。从生物学的细分开始,这个学科就走向了解体。新思考、新境界、新视野、新生态的确立尤为重要。

【编者后记】精准医学,是科学技术化、技术产业化的领域。它围绕基因技术、微生物组、免疫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辅助医疗信息化,为海量人群提供精准预防、诊断和治疗。随着国家战略的重视、科研发展的兴起、产业兴起把精准医学推向了浪尖,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临床一线工作者对技术知识的了解,科研人员对临床的需求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协同创新、共享共建。基因慧将持续邀请更多的学者大咖分享前沿精准医疗和数字健康的技术探讨,欢迎参与和关注。

注:以上信息仅代表嘉宾观点,不代表基因慧立场。仅供参考。欢迎参与。联系我们:info@genonet.cn,400-088-7466

 编者:尘灰    校对:Cindy    审核:芒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