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基因行业盘点(四):前沿科技迈向临床的十大突破
2018年基因行业盘点(四):前沿科技迈向临床的十大突破

2018年基因行业盘点(四):前沿科技迈向临床的十大突破

基因慧 2018年12月07日21:29

关键词/年度盘点  临床 文/基因慧

图片

  划重点  

•  AI诊断多种疾病荣登《Cell》封面

•  无创血液检测预测早产

•  阿茨海默症或与病毒感染有关

•  中国抗癌创新药临床研究首登JAMA

•  我国首个肿瘤NGS基因检测试剂盒上市

•  首款RNAi疗法上市

•  iPS细胞首次治疗人类帕金森病

•  FDA批准首个基因编辑人体临床试验

•  TMB写入最新NCCN指南

•  “粪菌移植”缓解癌症免疫治疗并发症

(以下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

01AI诊断多种疾病荣登《Cell》封面

图片

• 临床突破2018年2月23日,华人学者张康教授团队带来的AI影像诊断系统荣登《Cell》封面,该系统能精确诊断黄斑变性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这两种眼病,还准确地区分细菌性和病毒性肺炎。

• 试验研究诊断黄斑变性、黄斑水肿的准确性达到96.6%,灵敏性达到97.8%,特异性达到97.4%,检测准确率达到曲线下面积99.9%。区分细菌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的准确性达到90.7%,灵敏性达到88.6%,特异性达到90.9%。

• 针对疾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儿童细菌性和病毒性肺炎

• 主要研究团队:广州医科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张康教授,四川大学、大连北海医院、上海第一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等。

图片

• 临床突破2018年6月8日,美国科学家带来一种可以预测早产的无创血液检测技术并发表在《Science》,能够以75%-80%的准确率预测孕妇是否会早产,还可以预估胎儿的胎龄或孕妇的预产期。

• 试验研究通过对38名美国女性血液检测,发现来自母亲和胎盘的7种基因的游离RNA(CLCN3、DAPP1、PPBP、MAP3K7CL、MOB1B、RAB27B和RGS18)的水平可以预测早产,其血液检测技术准确识别了5个早产样本中的4个;在18个足月样本中,该技术错误识别了3个。

• 针对场景早产

• 主要研究团队:美国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阿拉巴马大学和丹麦国家血清研究所

• 论文发表:

图片

• 临床突破2018年6月22日,《Cell》子刊《Neuron》报道一项研究表明,阿茨海默症可能与人类疱疹病毒HHV-6A和HHV-7感染有关,为难治愈的阿茨海默症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 试验研究通过对944个大脑样本的分析,发现在患者大脑样本中人类疱疹病毒(HHV)6A与7水平明显上升,且与阿兹海默病的症状呈正相关,影响BACE1、PSEN1、APBB2等阿茨海默症风险基因的表达。

• 针对疾病阿茨海默症

• 主要研究团队:西奈山伊坎医学院

目前尚无有效疗法对阿茨海默症进行预防或者治疗,它的治疗方向此前多聚焦于β淀粉样蛋白,却迎来一系列临床试验的失败。关于病毒感染的研究给药企和科学家一个新的方向,目前仍待进一步证实病毒的具体作用机制,阿茨海默症也或许是多因素驱动下的复杂疾病。04中国抗癌创新药临床研究首登JAMA

图片

• 临床突破2018年6月26日,国际顶尖医学期刊《JAMA》在线全文发表了呋喹替尼三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随机、双盲全国III期临床试验(FRESCO研究)结果,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抗癌创新药临床研究首次刊登JAMA,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充分认可。目前该药已于今年9月上市,同时也在申请新的适应症如肺癌和胃癌。

• 试验研究纳入416例既往曾接受至少两线化疗或/和靶向治疗的转移性或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位总生存期(mOS): 9.30 比6.57 个月 ( HR=0.65, P<0.001)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 3.71比1.84个月( HR=0.26, P<0.001);总的客观反应率(ORR): 4.7%比0 (P=0.012) ;疾病控制率(DCR): 62.2%比12.3%(P <0.001)。

• 针对疾病晚期结直肠癌

图片

• 临床突破2018年7月23日,国家药监局批准燃石医学“人EGFR / ALK / BRAF / KRAS 基因突变联合检测试剂盒(可逆末端终止测序法)”上市,是中国首个基于NGS及伴随诊断标准审批的多基因肿瘤突变联合检测试剂盒。

• 试验研究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等5家临床试验机构完成了临床试验。经比较研究,考核试剂的定性检测结果阳性符合率为98.6% (95%CI97.7%-99.3%),阴性符合率为94.0% (95%CI91.6%-95.9%),总符合率为97.0% (95%CI96.0%-97.8%),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value=1,具有较好的检测一致性。

• 针对疾病非小细胞肺癌拓展阅读

与传统基因检测手段相比,NGS检测的特点在于可以平行检测多基因、多位点,以及囊括点突变、插入缺失、重排(融合)等多种变异形式。“肿瘤NGS第一证”的获批意味着肿瘤NGS检测正式进入临床医院检测科室,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多种靶向药物的一站式检测解决方案,节省检测样本和检测时间。这也是在临床需求推动下,基因检测企业和监管政策的发展和进步。06首款RNAi疗法上市

图片
图片

• 临床突破10月京都大学京都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首次利用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制作的神经细胞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移植治疗,患者恢复情况良好,手术效果和安全性还需长期观察。该临床试验已于今年7月获得日本政府批准。

• 临床前试验iPS细胞疗法改善了帕金森病猴模型的神经功能(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3664)

• 针对疾病帕金森病

图片

• 临床突破2018年10月10日,Crispr Therapeutics和其合作伙伴Vertex Pharmaceuticals宣布,FDA批准严重镰状细胞疾病(SCD)基因编辑药物CTX001的临床新药申请,这是FDA首次批准CRISPR基因编辑药物进行人体临床试验。

• 针对疾病镰状细胞疾病拓展阅读

截至目前,CRISPR初创公司三巨头CRISPR Therapeutics、Editas Medicine和Intellia Therapeutics中已有两家宣布开展CRISPR基因编辑药物临床试验。12月初张锋创立的公司Editas Medicine用于治疗罕见眼疾的基因编辑疗法经FDA审批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临床试验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有着本质区别,属于对体细胞进行编辑,旨在医治罕见的遗传性疾病。09TMB写入最新NCCN指南

图片

• 临床突破2018年10月,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布了非小细胞肺癌指南 2019 年第 1 版,首次将肿瘤突变负荷(TMB)列为标志物,筛选适合接受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伊匹单抗(Ipilimumab)联合治疗,或纳武利尤单抗单药治疗的肺癌患者。

• 试验研究:根据Checkmate-227,TMB高(≥10个突变/Mb)的NSCLC患者,纳武利尤单抗+伊匹单抗一线治疗将1年无进展生存率翻了3倍多(42.6% vs. 13.2%);根据Checkmate-026,在TMB高(≥243个突变)的患者中,纳武利尤单抗治疗的ORR(47% vs. 28%)和PFS(9.7月 vs. 5.8月)显著优于化疗。证实TMB可以有效区分获益人群。

图片

• 临床突破2018年11月12日,《Nature Medicine》发表一份病例报告,将健康供者体内提取的微生物群移植到2名癌症患者体内后,因免疫治疗引起的结肠炎得到显著缓解。首次证实移植粪便中的肠道微生物可以治疗肿瘤免疫治疗引发的结肠炎。

• 针对疾病肿瘤免疫治疗并发症

• 主要研究团队:Yinghong Wang团队(MD Anderson癌症研究中心)

  精彩预告  

年度盘点之【产业篇】等即将发布。

更多深度内容收录基因慧即将发布的《2019年基因行业报告》。

欢迎您留言参与讨论,精选留言者有机会获得上述纸质报告一份。

  《瞭望2020》  

图片

在即将推出的【瞭望2020】系列文章中,基因慧邀请到以下专家讨论分享他们对基因技术临床应用趋势的看法,敬请关注:

周文浩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

黄尚志  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

丁   洁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原副院长

顾大夫  顾大夫工作室创始人

姚   宏  西南医院产前诊断中心主任

张文庚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准医学中心副主任

任善成  长海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

编者:Candice  校对:Eric  审核:Mark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