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慧 2018年05月27日23:52

关键词:未来峰会 粤港澳湾区 AI 基因
阅读时间:约7分钟
文/ 布三少(基因慧)
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基因慧(yourmap.net.cn)
5月26日,以“科学的春风”为主题未来论坛 x 深圳峰会在深圳人才公园求贤阁召开。这是未来论坛首次出京举办的首场外地峰会,由未来论坛、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共同主办。峰会组织了对话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获得者对话青少年,召开了以人工智能和基因科技两大主题的闭门会议,同时聚集数百行业代表共同聆听马化腾、沈南鹏等20+企业先锋与卢煜明、陈十一、薛其坤等10+顶尖科学家产学对话,对前沿技术以及深圳和粤港澳湾区的发展进行深入的讨论,吸引现场数十次热烈掌声,笔者在现场聆听近10个小时,分享会议笔记如下。
【未来论坛】
未来论坛是中国唯一的商学跨界科学公益平台,汇聚了国内外顶级科学家,囊括了未来科学大奖、理解未来讲座、闭门耕研讨会和未来论坛年会等系列活动。其中,未来科学大奖因其奖项启用提名邀约制和国际同行评议制,并由21名顶级科学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和高达100万美元的单项奖金而被国外媒体誉为“中国诺贝尔奖”。此次峰会是未来论坛成立后首次走向地方,深圳作为位列全球城市竞争力与可持续竞争排名前6、置身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的核心城市,成为未来论坛城市峰会的第一站。
1
闭门会议:AI的产业化应用
(注:对闭门会议的内容进行了信息脱敏)
图,来自摄图网
座谈专家:
主持人:丁健
主讲嘉宾:杨强、山世光
讨论嘉宾:李柏霖、庞建新、王龙、熊涛、许立庆、余凯、张宝峰、张大地、张潼等。
AI 应用的特征及现状:
- 后深度学习:前深度学习时代,需要花一年时间做数据图像采集和识别,在后深度学习时间需要教会机器自主学习甚至自主采集数据。
- 数据依赖:目前很依赖于数据,未来不能过度依赖,需要把基础研究、元知识和先验知识应用进去,用第一性原理做训练集。如,从分子层面到生物层面的Gap不是某一个环节改善可以做到的,而是系统整体的优化;同时需要数据层次区分,提高规范化和隐私安全。
- 智能化进程的行业差异:2017年中国51%的企业在核心业务实现了数字化和信息化,AI技术成熟度大大提高,但智能化进程在行业中仍有差异,制造业等方面尤其欠缺。发展瓶颈包括非技术因素(人才、设备和数据的高成本、头部公司和集成产业的垄断)和技术因素(效率、门槛、以及无元知识的积累和 Corner Case 情况等)。
AI 应用发展探讨:
- 场景和闭环:人工智能技术是一个赋能引擎,自身不自带商业场景,因此落地时需要配备一个好的商业场景;好的商业场景即具有清楚的目标及边界,高频、高质量的大数据等特征,同时型需要有快速、持续的外部反馈。此外,人工智能落地还要有强大的计算资源、跨界的数据科学人才作为支撑。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人工智能的落地才可以形成闭环。
- 技术提升:学术上从强监督转换到弱监督大数据学习(包括元机器学习、知识学习等);从单次学习到终生学习(动态智能、进化学习);从被动脱机学习到自主在线学习的提高。
- 工业提升:建立数据战略(存储标注和利用“有效”数据)、知识战略(构建行业知识图谱)和加强AI的基础设施建设(硬件、算法和软件等)。
- 建议行业生态体系:从架构、数据、人等方面形成创新的产业体系和同盟,各自发挥优势,企业承担部分科研孵化的职责,部分资源例如计算资源共享。
- 加强AI教育:目前人工智能的人才需求巨大,成本较高,建议从基础教育开始建立人工智能的基本思维和能力。
2
闭门会议:基因科技的发展与防范
(注:对闭门会议的内容进行了信息脱敏)

图,未来论坛闭门会议
座谈专家:
(实际出场)
主持人:陈恂
主讲嘉宾:贺建奎、王皓毅、高剑林
讨论嘉宾:戴俊彪、李柏霖、李笑宇、金鑫、朱师达、宗杰、许明炎等
基因科技发展及现状:
- 技术快速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用于基因数据生产的测序设备的快速发展,带来测序成本超摩尔定律下降(编者:目前低于600美元/人全基因组,100G数据量)。
- 数字化生命:即将启动的 DigiTwins 计划,通过基因测序等方法数字化双胞胎的体征和遗传数据,建立大数据模型,模拟和评估疾病治疗效果,为现实的医疗健康提供分子层面的大数据支持。
- 基因编辑20年萌芽:基因编辑在20世界八九十年代已经开始,近年来的火热主要是因为 CRISPR 的 gRNA 诱导相对之前的 Zinc Finger 和 TALEN 的进度更高,以及目前打破垄断后的成本降低。同时基因编辑作为底层技术对基因工程带来或衍生DNA 标签(DNA labeling)等一系列技术,应用到动物模型(疾病模型,异体移植供体)、治疗性分子发现平台、作物改良、家畜改良等。
- 部分赶超:中国在基因科技某些应用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以无创基因检测为例,欧美约1000美金左右,中国平均价格是300美金,在深圳部分地区已纳入医保。
- 应用空白:国内基因编辑产业化几乎空白,特别是孤儿药、肿瘤CAR-T应用等。
基因科技发展应用的建议:
- 基因检测临床应用:例如根据FDA上周的警示,PD-1/PD-L1等免疫治疗效果可能不如化疗,通过基因检测的伴随诊断,在用药前辅助判断和用药后进行监测,来提高免疫治疗的效率。
- 健全伦理规范:生殖细胞和胚胎细胞的基因编辑需要较高的伦理规范。
- 源头创新和降低成本:核心是创新研发的理念和人才,社会对科学发展和科学家需要有更多耐心和信心。类似基因编辑这样的科研转化,需要像人类基因组计划一样的大project,来奠定科研水平和推动成本降低。
- 产学结合:科学家在享用社会资源需要更多反馈社会,与产业结合,社会需要更多智造和创新。
- 新兴技术突破:除了ATCG之外的稀有碱基的技术突破;表观遗传学的组蛋白修饰等基础研究需要挖掘等。
- 跨界:基因编辑从0到1的源头创新,获得极大突破,但要从1到100放大应用,需要与病毒载体、细胞治疗等其他技术结合;安全性上也需要针对特定应用去评估,需要产业界的大力介入和支持。
- 云计算:云计算分二步走:IT能力的扩散和应用(支付+流量+整合);计算能力切入应用场景(AI+大数据采集和分析)。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阵列的计算)与2017年将人类全基因组分析计算速度提高10倍(编者:这里讲者没有提到的是,FPGA的硬件成本考量)。同时FPGA来提高计算效率,可变剪切等需要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方法来解决。
- BT+IT的互动:当前机器学习依赖数据,同时各大企业把数据过多自我保护,造成发展障碍。模型的优化,需要新的数据(除了基因组,还包括人种、阶段性病例等)、更多的数据量(从传统模型到神经网络)和新的数据类型(探索输入和输出的联系)(编者:从数据的质量和数量看,可以看出IT服务商对于现阶段数据的期望,远超过BT生产商对于数据大的自嗨,在数据有效性、连贯性以及无监督学习的多维数据的积累,这里需要BT和IT更深度的互动甚至共营,不仅是共赢)。
3
论坛主会场圆桌论坛一:
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如何赶超旧金山湾区
(自由讨论环境,为尊重嘉宾,部分信息省去了姓名)
图,未来论坛对话科学家
座谈科学家:
(嘉宾如数全部到场)
主持人:饶毅
嘉宾:陈十一、卢煜明、田刚、王晓东、夏志宏、薛其坤、杨强
- 时代机遇和深圳机遇及挑战:薛其坤校长提出,我们赶上伟大时代的机遇,特别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突破。卢煜明教授谈到,相比香港来说,深圳发展速度令人很惊叹;从交通上,几乎同为一城的距离,双方的强项可以进一步合作。不少专家认为,深圳作为新兴的城市,在国内甚至世界排在前列,但基础研究薄弱。薛其坤认为要有包括教育家、企业家、资本家、艺术家在内的创新生态;深圳作为平均年龄35岁的年轻城市,活力巨大,有可能弯道超车。
- 基础研究和人才:基础研究需要教育,教育的核心驱动力和源泉是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田刚院士谈到,深圳教育投入很大,包括联合办学、成立南方科技大学等,但提升空间还很大。政府和社会还应当提供更多支持,一方面包括注重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研究等,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设立相应基金;另一方面吸引世界各地优秀人才,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世界优秀的城市。
- 有灵魂的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院士认为,深圳重视大学,同时必须要拥有一流的教育和一流的基础研究,包括数学、生物、物理、化学以及人文社科等学科。学校不在于多,深圳需要“灵魂性的大学”,打造“深圳的斯坦福大学”,形成旗帜、发挥引领作用。同时,需要认识到,发展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心。
- 一流大学的特点:旧金山湾区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高校,这些高校有两大特点:学术自由、企业家精神。从学科建设上讲,老学科很难超越,建议设立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
- 人工智能与数学素养:知名数学家夏志宏谈到人工智能发展非常快,一方面是计算机的计算效率提高,另一方面是算法突破;算法本质是抽象的数学问题。除了人文素养,数学素养培养基本的逻辑思维和严谨思维方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应当注重基础科学和数学素养。
- 人才和创新:形成丰富的人才生态圈,吸引创业家、企业家、科学家、教育家和优秀的青年等;要重视年轻人,提供自由空间,包括学术自由、文化和精神层面。杨强教授也提到要重视知识产权(IP),保护中小企业IP。
- 加强港深合作:香港的大学和深圳的大学之间是协同发展还是竞争共进,专家给出不同建议。但是对于加强深港合作,不仅一致赞成,同时给出了很多范例建议,包括两地的创新创业孵化对接,卢煜明教授也提到发展粤港澳湾区需要突破种种障碍,比如两地的DNA等生物样本的运输等。
- 技术革命:薛其坤谈到,湾区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的契机,也具有爆发技术革命的可能性,一个技术或者技术群改变工业,比如人工智能可能改变整个工业体系的话。
- 湾区发展:与会专家认为,湾区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优质医疗、文化艺术。高等教育是根本的创新源泉;对科学和技术的推动,对人民教育水平的提高;优质的医疗质量,给年轻人提供良好的环境,包括丰富的文化艺术、高质量的医疗资源等。
4
论坛主会场圆桌论坛二:
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驱动和产学闭环

图,未来论坛对话企业家
座谈企业家:

主持人:陶匡淳
嘉宾:陈恂、方方、马化腾、孟亮、沈南鹏、张磊
- 港深互补:方方提到深圳的创新氛围带动香港,香港的人文氛围可以对深圳反哺;沈南鹏认为大湾区发展可以加强协同、打破边界,比如教育资源共享,不建议重复设置,对此张磊表示异议,表示大学不在多,而是高品质的大学,深圳责无旁贷,互动和竞争有助于提高科研和产业化水平。 沈南鹏提出在港深两地的创业企业孵化和发展有很好融合空间。
- 政策响应:孟亮谈到过去十八个月,国家相关政策新规出台,香港的反应速度超过深圳,例如国家发布深化广东自贸区改革公告,香港批出数百亿港元在落马洲建创新园区等。
- 湾区发展关键:不少专家谈到,对照硅谷,发展湾区建设,需要政府支持、一流的大学、资本发展等。陈恂同时提出,除了以上,还应包括气候好、空气好、浪漫气氛(宁静)、靠近大海、移民的城市等,孟亮对此总结到,以上因素都年轻人向往的地方,因此关键因素还是人才。
- 科研产业化:孟亮提出香港有很好的人文环境、优质的大学,但弱点是研究产业化薄弱。这点可吸取经验,加强港深优势互补。
- 大力发展教育:陈恂谈到,在某些方面,深圳已经走在硅谷的前面,比如智能硬件产业链,但人才远远不能满足产业需求,因此深圳应该建立更多优质大学,储备人才。马化腾提出在深圳,教授经费和薪资不符合期望值,建议通过社会资本引进校董的机制来进行捐助体系落实。张磊也赞成大学和人才的中心连接非常重要。
- 关注生物医疗和生命科学:张磊提出投资部分生命科学企业,3年回报率100倍,超过腾讯;同时分享经验,科学家不一定要做企业家,资本有义务协助科学家找到好的企业家作为伙伴。问到未来腾讯投资重点是,马化腾谈到腾讯更关注人工智能,个人更关注生物医疗领域。
- 上游集成:不少与会企业家和投资者谈到,中兴事件对企业发展敲响的警钟以及自主创新的推动。上游芯片等集成的挑战在于平台化和系统化,特别是兼容性,对于这点,马化腾在开场演讲提到,对于腾讯海量数据,可以倒逼上游供应商的协作,同时支持国产芯片。从演讲字里行间,也不难看出腾讯对于上游系统的关注和可能投资的决心。
(注:笔记未经演讲者审核,仅供参考,如有疏漏,欢迎留言补充)
更多内容
■ 首个数字健康行业私董会

▲ 2018年4月,树兰医疗 x 基因慧创行业首个私董会,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 首份基因行业创投报告

■ 首个数字生命健康行业信息平台

▲ 基因慧旗下的YourMap(优脉通)平台,点击图片可查看详情
关于基因慧
GeneClub
基因慧是数字生命健康领域专业的大数据信息咨询公司,核心团队曾供职于华大基因、药明康德、埃森哲等知名企业。秉持“使连接产生价值 · 用数据决策未来”的理念,基于近十年的产业实践,基因慧建立首个数字生命健康大数据平台YourMap, 服务于数字生命健康领域创新创业,以信息大数据赋能机构评级和市场决策,为政府、园区、创投机构提供品牌建设、行研咨询和大数据决策服务。
基因慧是广东省精准医学学会遗传病分会常委单位、深圳市健康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单位,发布了首个基因行业创投报告(详情);专访产学研、医资政近百名大咖(详情);作为编委参著《精准医学出版工程》丛书之《临床生物样本库的探索与实践》;参与组织并作为作者促成首个《临床基因检测报告规范与基因检测行业共识》发布(详情),主办了首届数字健康私董会(详情),协办首届和第二届临床基因检测标准和规范大会(详情)。